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培養觀察思考能力 五步驟,教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想幫孩子調整不專注的行為,除了最常見的正增強鼓勵和獎賞、負增強剝奪權力等行為技巧改變術之外,還有一個效果更好的「認知行為治療」。藉由大人的引導,幫助孩子發展出觀察思考,以及跟自己對話的後設能力,讓他們從根本的想法改起,引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專注的孩子經常錯過環境中的重要訊息,在一個情境下通常以為只有一個答案、一個反應,而那個結果經常是錯誤的。因此宇寧身心診所醫師吳佑佑建議,家長可藉由認知步驟練習,提升孩子對環境訊息的正確辨識度。

以下提供簡單五步驟,家長可從旁引導孩子一起練習。

步驟一:暫停,現在發生什麼事?

讓孩子注意到環境中的「我」。要求孩子描述現在發生的狀況,並且辨識自己的情緒。

有時孩子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氣,先幫助他標示情緒,並釐清自己為什麼生氣,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同時也教他們辨識別人的情緒,以及找出原因。

步驟二:想一想,有哪些其他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步驟三:讓孩子思考,哪種方法比較好,好方法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步驟四:讓孩子想想看這個方法應該怎麼做。

步驟五:討論孩子想的辦法是否可行。跟孩子一起練習如何當事前諸葛,預先設想後果。

舉例來說,晚上十一點了,小華窩在房間上網,媽媽氣沖沖走進來問:「你要玩到幾點?」小華答:「十二點。」媽媽再問:「你到底要打到幾點?」小華不耐煩:「就說十二點啊!」媽媽氣得差點砸電腦。

此時,小華應該要停下來思考發生什麼事:現在時間好像有點晚了,媽媽走進來的用意?她的問話跟表情好像在生氣,是不是今天我電腦打太久了?如果小華可以認清現在所處的狀況,並想辦法跟媽媽妥協,不讓她發火,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小華下次就會回答媽媽:「我知道有點晚,可以讓我再打十分鐘,就馬上關機嗎?」大部分媽媽就不會氣到想要砸電腦了。

因為孩子可能還在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也要教孩子放鬆的方法,舒緩忽然而來的緊繃動作與情緒,減少衝突。方法一,想像自己躺在軟綿綿的沙灘上,陽光灑在身上暖呼呼的感覺。方法二,想像自己手上握著一顆檸檬,用全身力氣把檸檬汁擠出來,然後再慢慢的鬆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