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六處方,十二年國教不焦躁

作者:親職教育專家 楊俐容
2012-10 親子天下雜誌 39期

文章內容

12年國教勢在必行,沒有轉圜空間。父母該如何調整因應,攻克焦慮,幫助孩子從這個變革中獲得真實的益處,既能扎實的學習,也能勾勒未來的生涯展望?



生涯學堂小檢測 ~~「十二年國教」焦慮指數

1. 想到十二年國教,你的心情比較像是⋯⋯?

 A.擔心煩躁 B.平靜放鬆

2. 知道十二年國教上路之後,你曾經考慮要不要送孩子上私中 ⋯⋯?

 A.是 B.不是

3. 你目前對十二年國教的相關規劃、施行細則 ⋯⋯?

 A.霧煞煞 B.非常清楚

4. 你認為實行十二國教之後,孩子的學習會 ⋯⋯?

 A.更鬆散 B.更扎實

5. 你認為實行十二國教之後,孩子的成長會 ⋯⋯?

 A.壓力更大 B.比較正常

以上5個題目,你選了幾個A呢?

0或1個:雖然有輕微的焦慮,但基本上你認同十二年國教的改革。

2或3個:你不排斥十二年國教,但對於制度匆促上路、細節混沌未明,有中度的焦慮。

4或5個:你非常焦慮,對於新的變革沒信心。

- - -

處方1:掌握焦慮,客觀解析

任何人在接觸一項不熟悉或困難的事物時,一定會產生戒慎的心理;就像新手駕駛,上路難免緊張,一直到上手了才會感受到掌握方向盤的愉快。事實上,只要在合理範圍內,輕微的焦慮感反而會讓我們更有精力、更能專心一致的去面對問題;而大部分的人也都可以掌握焦慮,不至於被恐慌擊倒、為焦慮所苦。

十二年國教理念清楚、立意良善,但因為在教學、評量、升學等制度上有很大的變革,再加上匆促上路,許多細節到現在都還沒定案,連新制度長什麼樣子都不清楚,也難怪家長憂心忡忡,不知道該怎麼辦。不過,克服焦慮的兩大法寶就是:先看事情好的一面,以及做好務實的準備,去面對、分析客觀的問題,擬定有效的因應策略。所以,我們就針對目前已經定案的做法,談談當父母的會有什麼樣的焦慮,以及該如何調整,才能夠幫助孩子從這個變革中獲得真實的益處,不僅扎扎實實的學習成長,而且看得到未來的生涯展望。

處方2:調整觀念,體會分流的優點

十二年國教的第一個變革,是希望更合乎人本、更適才適性的為學術傾向與技職傾向做分流。長久以來,受升學主義、士大夫觀念的影響,社會對學術能力的評價遠高於技術能力。事實上,優秀的技職人才是一個國家社會非常重要的資產,對於操作能力強的人來說,也是發揮才華、獲得成就感的工作場域。但如果大家都認為「不會念書只好去做工」,會讓許多優秀人才不願選擇技職生涯,也讓選擇這條路的青少年沒有自信。

十二年國教強調適性輔導,就是希望透過生涯探索,孩子的選擇會是一個更自主的決定,更肯定自己的價值,而不是被動,甚至不得已,才去走技職路。如果孩子在國中階段,你發現他確實操作能力非常好,相對的學科能力比較弱,與其一路念高中、上大學,但既沒興趣也沒信心,最後兩頭落空,不如鼓勵他選擇技職體系,他會因為拿手、有樂趣獲得信心和成就感,而這是學習動力最重要的來源。

當然,父母也許會懷疑,孩子的人生這麼早就被決定了,好嗎?以前,選技職,好像就和大學、碩博士絕緣;分流,永遠就分了。但是,現在教育管道的流動性愈來愈高,因為技術上的優異表現或因抽象思考能力追上來了,而對學術產生興趣,想要轉換跑道,其實機會多得不得了。

然而,只要父母的價值觀沒有調整,那這些改變都沒有用。學科能力優於操作能力的孩子,選擇高中這條路,大概家長和孩子都不會有質疑。至於兩種能力都不錯的孩子,選擇高中,父母多半不會有意見;想走技職,恐怕會有衝突。這時,需要的是更多溝通、釐清;另外,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真心的去欣賞、尊重不同專業的價值,肯定無論是學術或技職,擁有一個符合自己潛能的專業就是很棒的事情。孩子才有機會在階段性轉換時,能夠不受制於社會評價,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明智選擇。

另外,家長必須了解,國一的學習基本上是小學的銜接,孩子的能力發展也還不穩定;國二則是關鍵時刻,你必須對孩子的能力分布有個清楚的圖譜,國三的進路選擇才有依據。如果要走技職體系,就需要了解孩子的操作能力強項在哪裡,是美術創作、還是機械操作等,才能做出更明確的生涯選擇。至於選擇高中的孩子,在高一升高二時才會面對選組的課題,但一樣需要自我探索做基礎。

處方3:選填志願序,家長務必參與

十二年國教到目前為止最受詬病的,就是比序辦法。以前的排序都是依照約定俗成的學校聲望一路下來,雖然不理想,但家長心中有個明確的參考架構,就不會慌。新制度的超額比序除了遲遲無法定案之外,其複雜程度連老師、家長都一頭霧水,更不能指望孩子自己弄清楚,恰如其分的選填志願。國中的孩子才剛從兒童跨入青春期,各方面還不穩定,對自我和外在工作世界的理解,也很難清楚到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你給孩子自主選擇,但如果孩子沒有判斷決策的能力,結果就是一團混亂。

事實上,父母最大的壓力大概也來自這裡,除非學校可以把這部分統統處理得很好,透過輔導讓孩子很清楚,否則家長必得弄懂、必得參與。當然啦,我們幾乎可以預期,很快的坊間就會出現「落點分析」的輔助工具,只要懂得善用學校和民間資源,志願序的選填大概就不會有什麼大差錯。

關於志願序,也有不少人提到「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觀點,但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太算計,也未必適用於每個孩子。重要的是,十二年國教之後,明星高中不會消失,學校排行也永遠會存在,但排名不會像以前那麼穩定明確,明星學校的光環也會稍稍減退。往好處想,這會促使高中優質、均質化,也讓更多孩子可以就近入學,不必只為了「光環」付出代價。回頭看看許多社會認可的「成功人士」,沒有人會問他們念的是哪一所高中或高職;更多青少年告訴我,念明星高中就「爽」那幾天,有沒有良師益友,能不能過個像樣的青春,才是重點。

不過,我常覺得,在變動的時代,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教育的本質,讓你的心可以安定。如果你看重的是孩子長遠的發展,對制度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也嘗試帶領孩子去釐清、做選擇,就算結果有一點失誤,也不用太在意。父母對於既成事實有一種淡定的接納,孩子就會學到「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也才能夠隨遇而安,積極的從環境中汲取養分,累積邁向下一個階段的資產。

處方4:均衡學習、多元表現,給孩子健全發展的機會

這三項幾乎是每個學區都採用的比序項目,其中某些項目如:體適能、競賽成績、擔任幹部等,還有不少爭議,也有很多家長很擔心這麼一來,孩子連才藝和體育都要去補習了。這麼想,你當然會更焦慮。

然而,不可否認,制度會帶動觀念和行為的改變,十二年國教之後,青少年的體能、才藝、品德陶冶、美學素養,還有合群服務等過去被犧牲的重要能力和價值,有可能敗部復活,得到該有的重視。也就是說,孩子的學科能力當然該有一定的水準,但就算是學術傾向較強的孩子,也需要有一些社團、才藝來做調劑;學術傾向不強的孩子,更需要從其他領域如體能、才藝等去找到自己可以發光的地方。另外,強健的身體是學習的本錢,孩子本來就應該有鍛鍊體適能的時間,是以前那樣的制度把它剝奪掉了。如果家長能轉念,看到所謂的均衡學習、多元發展才是回歸正常,還給青少年該有的發展樣貌,你會覺得輕鬆不少。

唯一頭痛的是,青少年要均衡發展,除了父母的支持,還需要學校和社區有好的教育資源,否則,父母就得自力救濟,想辦法提供更多元的教育資源,讓孩子有機會探索,發覺自己的潛能。

處方5:打破分分計較,建立能力導向的參考架構

十二年國教還有一個很大的突破,就是會考除了一般人熟知的五大學科之外,加了寫作測驗。無論孩子將來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和生涯,寫作確實是很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考試領導學習的風氣下,這未嘗不是好事。另外,會考成績只分「精熟、基礎和待加強」三個等級,學校教育強調以能力導向取代分數導向的教學和評量。當學校的評量不再分分計較時,孩子的學習就不必那麼鑽牛角尖,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生怕碰到冷僻的題目,也才有時間從事其他學科外的活動,讓身心均衡發展。

不過,因為長久以來,家長對孩子能力的了解都建立在分數上面,家長雖然也不知道九十六分代表孩子懂了什麼,但他知道九十六分大概可以放心,七十幾分不太行要加強,六十幾分這回來要補習;沒有了分數,父母又該以什麼樣的參考架構來了解孩子的能力呢?事實上,即使改革之後,平常的紙筆測驗多半還是以分數來評定,其他如書面報告、口頭報告、小組討論等也應會有等第。

當父母能夠以較寬的尺度來看待孩子的能力時,也比較不容易陷入惡性競爭和比較心理。當父母開始把重點放在了解孩子的專長在哪裡、哪些能力需要多協助補強,而不是孩子考幾分、排第幾名時,孩子也就有機會建立更健康務實的自信和自尊。

處方6:父母、學校、社會一起加油,教育改革才會成功

教育改革是全世界的趨勢走向。但許多研究指出,開放教育要成功,需要關心子女教育且支持開放教育理念的家長、訓練有素且積極投入的教師,以及教育資源充沛的社區環境,另外也發現,具有強烈學習動機的孩子最能從改革中獲益。

所以,隨著十二年國教時代來臨,家長應該更重視孩子自主規劃和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打破分分計較的陋習,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光譜,支持孩子自我探索,並且和孩子一起了解如何選填志願,或鼓勵孩子尋求學校及輔導老師的協助。

當然,學校的教學、評量和生涯輔導都必須快步跟上;整個社會也必須提供青少年更豐富多元的社團活動與場所、與工作世界的接觸機會,以及更落實的志願服務。希望這一波改革,能夠讓孩子開心,也讓家長放心。(錄音整理/余佩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