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與人相處,最忌「自以為是的善意」

2015-06
Cheers雜誌177期
作者:蔡茹涵



圖片來源:王創緯

熱情,是華研國際音樂大中華區總裁何燕玲給人的第一印象。說起話來,她滿臉笑容、眼神專注,動輒長達15分鐘不間斷的連珠炮回應,處處都展現她的認真態度。問到「人」字這堂課,她自己先大笑了起來:「對對對,我是那種跑馬拉松時,聽到後面有人在哀嚎『腿好痠』,就會立刻回頭和他分享如何紓緩的人。光這點,就知道我對人多雞婆了吧?」



這樣一位爽朗明快的CEO,也會將性格融入經營中嗎?答案是肯定的。華研國際音樂新事業發展部經理陳飛宏形容,何燕玲最鮮明的管理風格,就是讓人覺得「自己被信任」。

「她非常敢授權,而且一旦決定交給你,就完全信賴你的判斷,」陳飛宏以新事業發展部為例,由於所有產品都是從頭摸索,決策難免比較保守。「她常反過來幫我們打氣,說『犯錯有什麼關係?需要資源就直說,不試試看怎麼知道?』」他回憶。

2013年,華研成為國內第一間上市的唱片公司,也是同業間少數以「演藝經紀」為營收最大宗的唱片公司,藝人續約率高達9成。這些成績,何燕玲居功厥偉,不免更令人好奇,她自己對「待人」的體會是什麼?對於在職場中「與人為善」,她又會給哪些建議?

過去,我常覺得自己對「人」這件事的神經很不發達,因為我天性樂觀,又有一股傻勁。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後,面對求職,我的想法很單純,因為討厭沒效率和等待,所以想找個「一班公車就能直達」的上班地點,沒想到從此誤打誤撞進入了唱片產業,一待就是20年。

當時,我應徵的第一份工作是寶麗金唱片。第一關筆試考英翻中,其中有個考題“album”,通常會翻成「相簿」,但我看了前後文,寫下正確解答「唱片」後,下一關就是總經理親自面試。

他問我:「妳對古典音樂的了解有多少?」、「貝多芬有幾首交響曲?」,我的答案超誠實的:「一般人懂多少,我就懂多少」、「我不知道」。

最後,我很幸運的被錄取。雖然完全沒有相關背景,但是一上班,我就很拼,全心投入學習,什麼也不多想。因為我覺得自己真的是從零開始,公司願意付我薪水、等我慢慢上手,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感恩了。

一路走來,我始終抱持這樣的想法,直到公司規模變大、我的位置不一樣了,才漸漸體會到一件事──「人」不過就兩撇,寫起來簡單,做起來怎麼這麼難?

原因在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你永遠無法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他人。所以,無論是主管或是一般職員,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務必要把「人」這項不確定因素列入考量。

職場待人,莫忘3件事

工作20幾年來,我自己對「人」的觀察有3個重點。

首先,最高原則是「人是不可能改變的」。

一個成年人的想法和個性、教育、生長環境高度相關,即便你給他再高的誘因或刺激,也頂多是稍微改善,而非完全改變。就算你是公司管理者,也千萬不要鄉愿的想著:「我再多用點力、再多給點什麼,他就一定會改了!」與其雙方僵持不下,調整自己的心態是比較可行的做法,如果真的無法契合,不如就不要合作。

因為過去在外商的關係,我曾大量接觸過美國、日本、中國、新加坡等地團隊,也因此對找到「可以溝通的人」有很深感觸。

溝通有兩個層次,語言是第一層,像和新加坡接觸的那一次,明明雙方都是講中文,彼此卻像在鴨子聽雷,費了好大力氣才理解。但「想法契合」是更重要的第二層次,如果這個前提存在,國籍和語言都不是問題。所以華研在上海招募人才時,一開始就將重點放在「和我們文化類似的人」。否則,花上大把時間,去改造一個不可能改變太多的員工,不僅事倍功半,雙方都會覺得很挫折。

其次,是「名片上的頭銜不等於個人」。

別人對你的敬重,究竟是因為你這個人,還是你名片上的頭銜?如果把公司名稱抽離,你還會不會享有現在的待遇?了解這一點後,不僅人會變得更謙虛,也可以拿來省視自己,是否曾因職稱高低,對別人採取了不一樣的態度?這是工作愈久,愈會無意識犯下的錯誤。

最後,是「任何決策或規範,都要從人性出發」,這是呂燕清董事長教給我的一課。

以娛樂產業為例,不少公司都會要求藝人簽「禁愛令」、「禁婚令」,但華研的合約從來沒有這一條,因為根本不合乎人性需求。藝人也是人,要有情緒出口和情感寄託,怎能強制他們不談戀愛或不結婚?一般公司也一樣,無論激勵、懲處、交辦事項或規劃未來藍圖,都不能忽略員工身為「人」的基本需求,彼此關係才會長久。

在體會到每個人的價值觀未必相同後,我開始盡量簡化內部溝通流程,鼓勵大家有話直說。因為我知道,一個主管待人的態度,勢必大幅影響辦公室的溝通模式。

管理帶人,善用授權以示尊重

有些產業適合「上對下」、一板一眼的管理,但華研是創意事業,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是臉皮比較薄,追求成就感和自由空間的人,「尊重」兩字就變得非常重要。如何在管理員工的同時展現尊重?我只有一個做法,就是善用授權。

身為主管,不可能永遠事必躬親。不過,你派出去的人,究竟是代表公司,還是單純扮演一個傳聲筒?假設我們的目標是用50萬元拿下案子,對方殺價45萬元時,如果員工回答「不好意思,我得回去跟主管討論一下」,這下糟糕了,往後所有重要電話和聯絡事宜都會衝著你來,因為對方會察覺誰才是真正做主的人。

結果,合作還沒開始,對公司已經先扣分。一是你的工作量不減反增,二是你的部屬在外接收了「你說話可信嗎?不過是個專員而已」的訊息,他勢必會覺得缺乏成就感。所以既然決定授權,從用人、用錢、對外交涉到進度控管等權限,都要在一開始溝通清楚,出了門就是公司代表。而且我發現,信任和尊重愈多,部屬就會愈知道事情的重要性,養出默契後,也就形成了正向循環。

最近我在看韓劇《未生》,故事描述一群新鮮人踏進職場的體會,其中有段劇情跟我的另一項觀察不謀而合。主角張克萊進入公司後,為展現努力,自告奮勇幫主管整理檔案,把所有資料夾重新分類,做得非常用心。結束後,他自覺做了件很棒的事,想不到主管只冷冷地回他一句:「我有要你這樣做嗎?」看到這裡,我也愣了一下,心想他這麼積極主動,難道不對嗎?仔細一想,才發現確實不妥。他不僅擅自更動了資料排序,為自己帶來可能犯錯的風險,更要不得的是「自以為是的善意」。

人常常會憑著自己的好惡幫別人做決定,但那是你自以為對他好的結果,對方根本不領情,造成反效果後,自己回頭還覺得很委屈。

所以最後還是回到那句話: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需要什麼或不需要什麼,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對待共事的夥伴,除了平常睜大眼睛觀察之外,最簡單也最表示尊重的方法,就是直接詢問。有話直說,是讓相處變得更簡單的不二法門。

陪伴家人,更應小心「自以為是的善意」

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職場,家庭也一樣。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對工作中各式各樣的「人」全力以赴,反倒忽略了關係緊密的家人。而且,正因為是最親近的人,「自以為是的善意」常變得更嚴重、更理所當然。

我在國際唱片公司工作過好幾年,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出差,到香港和中國開會。雖然當時我的大兒子年紀還小,但因為他非常獨立,所以我只謹記著親子教育書上強調的“quality time”(一段固定陪伴孩子的優質時光)概念,絕不錯過畢業典禮等特殊日子,偶爾也帶著他遊山玩水。

沒想到兒子進入青春期後,最常在爭吵中脫口而出的話,就是埋怨我以前不陪他。有次我也動怒了,馬上找出相簿翻給他看,一個個指出我曾經帶他去過多少地方玩。結果他只回了我一句話:「但我需要妳的時候,妳永遠都不在!」

這句話實在太沉重,我當下簡直被擊垮了。過了很久我才懂,比起那些到處旅遊的經歷,孩子更在意小小的moment(時刻),那些「他需要妳,妳卻不在身邊」的記憶,才是他真正介意的事。

進入社會後,我們常會覺得工作是天,家人跑不掉就先放一邊,把全副心力拿來應對老闆、同事和部屬。回顧起20年職涯,這是我最遺憾沒有做好的部份,也是我想給關於待人的最後一個建議──無論再熱中工作,都別忘記,家人更是值得好好相處的「人」!

體貼同事作息,何燕玲連傳LINE都定時

儘管何燕玲常強調很怕自己「想得太單純」,但實際上,她對與人相處的細節十分體貼入微。從「傳訊息」這件事,就可以看出端倪。

在唱片業,很多人是深夜下班、隔天中午上班,而何燕玲自己卻是個早睡早起的「晨型人」。

過去,她總是想到待辦事項就立刻LINE給同事,卻忽略每個人作息不同,「好幾個人反應:『才剛睡著就被妳的訊息吵醒!』我只好從自己開始改變,」她笑道。

早上傳訊會吵到人,但記在心裡又怕忘記,該怎麼辦?最後,何燕玲開了一個記事本檔案,專門記錄要傳給部屬的訊息。算算時間接近中午,再打開LINE視窗一條條貼上去發送。「多一個步驟是有點麻煩,但就當彼此配合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