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你誤解「教學」了嗎?


詹志禹:你誤解「教學」了嗎?

2013-07
親子天下雜誌47期
作者:詹志禹

什麼樣的內容與過程才算是好的教學?餵養學生準備好的知識,還是學歐美開放討論最好?爸媽可別落入只看表面的陷阱。


家長對於「教學」的誤解,有時候會成為好教師的焦慮來源,有時候則成為劣教師的偷懶藉口。


有位國中八年級社會領域的教師,平常教學非常認真,不但針對課本每章講述得非常清楚詳細,而且幫學生提示重點和整理概念架構,所以天天趕課仍覺時間不足,期末不但剩下兩課講不完,而且還需一個配合課程的參觀活動。他心念一轉,就告訴學生說:「這兩課你們都要先預習,上課時你們要直接提問,參觀時你們要結合課本內容和觀察所得撰寫兩頁心得報告。」課程結束後,有位家長告到學校說:這位老師沒有「教」最後兩課。老師輾轉知道後,很驚訝!他問學生說:「最後兩課我們有討論問題呀!並且還結合參觀活動,怎麼說『沒教』呢?」有位學生解惑道:「老師!最後兩課的內容,你沒有講一遍!」從此之後,這位老師不敢教學沒有講述一遍課本內容。家長不知道,教師代替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再「餵哺」給學生,最容易養成學生的被動學習。


有一天,這位老師因公務請假,學校指派另一位老師代課。代課老師是國文老師,他對於代課的內容不熟,認為學校增加自己的負擔,故心裡不痛快;上課時,他就把該章課文宣讀一遍,但抬頭一看,時間還剩很多,他就請甲生再朗讀一遍,時間還剩一些,他就請乙生再大聲唸一遍。放學回家後,有家長問孩子:「今天代課老師有沒有教課?」孩子答道:「有啊!他教了好幾遍!」


家長究竟能不能分辨,上述哪一位老師才是真正在教學?


講解而沒促成理解,算教學嗎?


許多學生在上完那位代課老師的社會課之後,對主題內容仍然一知半解,所以,終於有些家長覺得這樣的「教學」怪怪的,向學校反映說:「這位代課教師的教學雖然有『講課』,但沒有『講解』!」過了一個學期,社會科老師要出差,學校仍然請那位國文老師來代課,這次,社會科老師特別懇請代課老師要講解課文內容,免得自己回來後要再重新講解一次。代課老師同意了,他上課時,就開始對學生講解社會課本內容的文法和修辭,甚至要求學生把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背誦下來,學生一時之間搞不清自己是在上社會課還是上國文課。


教師搞錯教學目標與學科性質,但講解得很努力,這樣的「講解」算是「教學」嗎?


另有一位數學老師是頂尖大學畢業的,非常聰明,學生時代經常考第一名。他成為教師之後的最大煩惱是:自己在台上口沫橫飛的講解,但台下的學生都聽不懂!他不了解「為什麼這世界上有那麼多笨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生不能懂那樣簡單的概念!他認為:學生如果有認真在聽,應該都能「吸收」;學生不懂,就是學生不認真;自己講解過,就算教學的責任已了,學生不懂是學生的責任。這樣的「講解」算是「教學」嗎?


教書而不教人,算教學嗎?


某國中有一位英文科任教師,英文很流利,講授英文也很認真,但是他上課時就只負責講授英文,其他責任一概不負。例如,班上同學注意力開始渙散、秩序開始混亂時,他就停止教學,坐在教師高椅上,兩手交叉盤胸,然後說:「風紀(股長)!維持秩序!」他認為上課的秩序維護或氛圍經營,不在他的教學責任範圍之內。可憐的風紀股長,只好站起來大吼一聲:「大家安靜!」但是他沒有教師的權威地位,也沒有專業的訓練背景,所以維護秩序的策略有限,故常受到同學的譏諷與抱怨,以至於壓力大到想休學,只能訴苦給母親聽,母親雖然心疼卻又莫可奈何。


這位教師可謂最典型的「教書而不教人」。他只管科目不管學生,只管知識不管情意,只管講授不管動機,只管內容不管班級。當教「書」而不教「人」時,算是「教學」嗎?


放任而不引導,算教學嗎?


在台灣的教室裡面,許多教師喜歡說個不停,無法忍受沉默,擔心不講述就會被學生、家長或行政人員認為偷懶。


在歐美的教室裡面,許多教師喜歡布題、分派任務、分組教學和巡迴諮詢,他們針對全班的講述大約只佔授課時間的二?%,更多時間是個別指導和協助小組合作建構與操作。


有些台灣教師藉口學歐美,就整節課讓學生發表,自己只說「很好」,或整節課帶學生到戶外放牛吃草,自己卻躺在樹下睡著。


如果這樣也能算教學,大概教師只需要幼兒園學歷。


「教學」的內涵應該至少有三「動」:主動、互動和行動。

教學要能促發學生主動學習,教師若只倚賴單向講述,會剝奪學生的主動思考和行動機會;若單純放任學生探索與發表,卻不提供任何適當設計的學習結構及有意義的訊息回饋,會讓學生陷入茫然的摸索或失去進步的方向。師生及同儕互動,是合作思考、共同探索、相互回饋訊息、共享發言機會並共創學習成果;教師不支配,也不偷懶,既教書,也教人。教學過程不只是語言互動,最好能引導操作、練習、體驗與實踐行動,才算是深度教學;學習者要能改變自我、他人、社會與環境,才是深刻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