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家有青少年之如何搞定國中生

承襲上一篇極為熱門的「家有青少年之國中生到底在想什麼」,

這篇文章裡,將要分享與國中生互動的訣竅,

在繼續往下閱讀之前,建議先瀏覽上一篇文章,

瞭解國中生的特質,再搭配接下來的互動策略,

相信會更得心應手喔~~~

(詳細內容請參考http://yukitwins.pixnet.net/blog/post/180441453)

DSC_0296.JPG

坊間許多親職教養的書,會將重點放在與國中生建立關係上,

然而對老師及家長來說,會遇到一個兩難:

「我明明知道他的想法或行為有偏差,書上又說要當他的朋友,

到底我現在是該管還是不該管?管了怕傷感情,不教好像又有失父母職責!」

我常會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家長及老師們:「孩子還是需要教的,只是教法可以調整」

因此與國中生們互動的第一原則,會是如何制訂一個「有支持、有條理的教養原則」。

這個項目裡包含兩個重要元素:支持,以及規則。





國中生看似叛逆,其實心中還是個小大人,半大不小的,

他們一方面渴望繼續獲得父母的疼愛與照顧,也期待能學到關於這社會的規則,

另一方面卻又急切地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企圖想打破一切規範,

這形成了他們傲嬌的性格(詳情請見上一篇文章),讓人傷透腦筋,

多數父母會受到國中生表面行為的「矇騙」,因而在孩子不聽話時,

發狠(你再這樣試看看!)、收回關愛(好阿,後果自己負責),

或者是無力的接受(你想怎麼樣都可以),

這些方法無論軟硬,都有著一種過於二分的特性:

這件事如果不是聽我的,不然就都給你自己決定,

這種表達的方式,有時候容易讓外表倔強的國中孩子們內傷,

覺得自己似乎不受到父母肯定與關愛,於是默默的關起門來,拒絕溝通。





跟國中生溝通,通常只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支持與關愛,

再好好地用道理來溝通,多數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

親子或師生間的衝突,多半發生在只說理不談情的情境中,

(因為......所以我不準你跟朋友出去玩)

又或者是表面給予關心,實際上卻是希望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

(我這麼說,都是為你好啊,你還不領情!)

最後往往落得兩敗俱傷的局面,

我有時候會跟父母說:「你們的考量都很有道理,孩子們有時候也知道,

這麼有道理的考量,如果能好好地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能收到心裡,那就更好了」

因此,當需要與孩子溝通時,可以先表達自己的善意與關心,

然後,再好好地把自己考慮的重點說給孩子聽,跟他一起去作分析跟判斷。

DSC_0295.JPG

現代父母與老師真的很為難,需要發展出剛柔並濟的教養方式,

才能面對新世代裡,叛逆又「難搞」的國中生們,

許多時候我們往往會過度說理,又或者是過份同情他們,

這兩種態度都很難真正支持到國中階段的孩子,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去理解他們,

這就帶到了第二個重點,叫做「找到理解孩子的方式」,

這部分又比第一點來得困難一點點,

我常會使用一個比喻:在我們爸媽的那個時代,社會十數年來恐怕都不太會有變化,

以交通工具來說,他們的時代運轉速度大概跟區間車差不多,

到了現代父母這代,社會開始快速發展與進步,速度可能跟自強號差不多,

然而現在的孩子們,一出生就有高科技產品跟網路,他們世界運轉的速度好比是高鐵,

區間車、自強號與高鐵,三者行進速度不同,看出去的風景也不同,

在車上的乘客們所擁有的價值觀跟生活態度,必然也不會一樣。





孩子跟我們之間的衝突,往往來自於差異,關於「是非對錯」判斷標準的差異,

因此,當我們覺得孩子有「錯」,需要管教時,有時候可以先暫停一下,

想一想,這個「錯」,會不會是基於我們自己所身處的環境所建構出來的?

譬如「要做一個有用的人,回饋社會」、「要有好成績,才能上好大學」

「國中時談戀愛會妨礙課業」、「抽煙是壞學生才會做的事情」,

這些價值觀本身其實都是中性的,根據經驗法則,我們形塑出對這些話的道德判斷,

例如的確許多孩子談了戀愛之後成績變差,一些混幫派或中輟的孩子會抽煙,

但這些概念的成立,取決於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或者是一些社會主流思維的建構,

我常說,成績跟戀愛沒有絕對的關係,許多情侶反而是因為想配得上對方而發奮圖強的,

而會抽煙的學生,也不全然都是壞孩子,

因此重點在嘗試去瞭解孩子對對方心動的理由是什麼?想抽煙的原因在哪裡?







當我們與孩子對話的焦點擺在瞭解他,而非「瞭解他之後就可以更容易說服他」,

多數孩子會感受到被支持與尊重,覺得許多事情找父母商量是很好的,

因為他既可以有個信賴的長輩傾訴焦慮與不安,又可以聽到更成熟的建議,

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自己做決定,

孩子需要的往往是這樣的一個討論對象。

我在輔導國高中生時,經常很驚訝的發現,許多孩子會很期待我直接給建議,

而不是一直套用輔導理論那種「傾聽、包容、尊重」,

然後一直猛問他「那你有什麼想法跟感覺呢?」

透過這些經驗,我才瞭解國中生並非不需要建議,而是他們希望可以擁有最後的決定權。

DSC_0303.JPG

這個新發現將會帶入最後一個家長們可以嘗試看看的教養原則:80/20法則,

這個法則的重點在於思考哪些規則或教養原則是自己認為最重要的,

亦即法則中只佔據20%,卻極為重要的關鍵。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能給予的建議或管教程度往往隨之下降,

若要孩子全部都聽自己的,實在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在我的諮詢經驗裡,發現每個父母在靜下心來感受之後,

往往會只剩下幾個關心的重點,而且這些重點通常都比較是偏向人格養成的部分,

然而有趣的是,親子衝突剛開始往往會發生在成績、外在行為的層面,

我想這是因為人多半習慣先注意到可見、可觀察的部分,

但隨著歲月累積,往往也知道內在特質或價值觀才是影響一個人最深遠的部分,

因此在諮詢過程裡,有時候我會陪著家長去看看,

自己真正在乎的是孩子的成績,還是他能平安快樂的長大,

在乎的是孩子表層的行為,還是他內在的品格?

那些表面上的行為例如幾點回家、是否該談戀愛、成績該考第幾名,

到最後通常會落入那可調整的80%,正直、勤奮、快樂、自信......

這些特質與品格,往往才是真正的20%,

因此當與孩子有意見上的衝突時,不如還原到這個法則來思考,

哪些部分是自己需要堅持,而哪些可以嘗試放手?





最後,其實我想說的是,現代父母與老師真的難為,

我們一方面承襲著父執輩的舊有思想,卻又同時面臨新起思維的衝擊,

我們賴以為生的許多重要價值觀,在現代社會都正面臨瓦解與更新,

因此到底該怎麼跟孩子互動,其實真的沒有太絕對的標準答案,

然而我想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國中孩子的特性再如何標新立異,

渴望愛、支持與獲得一份可靠的建議,應該會是歷久不衰的需求,

掌握住這樣的原則,回到自己在親職教養上的初衷,

或許,許多事情就能從矛盾掙扎中,有一條清晰的出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