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談戀愛了,身為家長的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憤怒?堅決反對?擔心過早有親密經驗的後續?害怕孩子受到傷害?有條件贊成?全心祝福?很多父母反對的真正原因,表面上是孩子年紀還小,怕影響課業和生活;其實是因為自己不知該如何處理,所以最好不要讓這件事發生。
但是,愛情和大人擔心的事,並不會因為反對和禁止,就不發生。愛情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親子天下》採訪的所有心理諮商師、輔導老師和家長都一致認為,反對、禁止的態度只會將孩子往外推,「讓愛情一開始就更堅定、淒美,創造出一個『我們好有勇氣』的氛圍,」懷仁全人發展中心的諮商心理師黃心怡表示。不要讓關係變成「全世界只有我們兩人知道」,將檯面下的都放上檯面,危險性會降低很多。「否則兩人偷偷來,裡面會有很多性冒險,」她從豐富的青少年諮商經驗懇切提醒。
兩性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只要不局限於發展太過親密的關係,每個孩子都需要與異性相處,也有很多期待,談戀愛可以是一種美好的學習和生命經驗。
孩子談戀愛,父母心情調整4原則
面對「身高突然變得可以平視或俯視自己」的孩子談戀愛,父母也許永遠都覺得還沒準備好。專家建議,父母調適心情應掌握以下四原則:
1. 要沉著。當下不要太快反應,立刻表示反對或要當愛情軍師;黃心怡建議父母,保留一個談話的空間。感激孩子願意告訴你,預告這會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讓孩子覺得你很健康的在看待這件事,即使你心裡很反對。不要立刻問對方條件、家世,免得讓孩子感覺,你用成績等外在條件在評斷。
2. 在最短時間內,找到孩子信任、可以聊天的「重要他人」。親戚、老師都可以。有時孩子不能、也不願跟父母談約會細節;但一位可信任的大人提供「替代性的眼光」,有個參考訊息,孩子較不致盲目投入眼前這份關係。尤其,對女孩而言,有關男友的親密行為很難跟父母談。第三者的意見可以避免她糊里糊塗的把自己奉獻出去,或避免約會暴力。
3. 支持孩子,讓戀情公開化。邀請孩子的男女朋友來到家中,讓對方知道,這段戀情有家長的支持和祝福。兩個女兒分別就讀國、高中的林爸爸(化名),一向採取開放的親子教養態度,女兒小時一起自然共浴、一起共眠談心,在家中他扮白臉,媽媽扮黑臉。大女兒一向活躍、不乏追求者。他認識孩子的每個男女同學,也曾經允許女兒和三、四個男女同學在家過夜。他只表明不要單獨在一起、不希望太早當阿公等訊息,「其實她懂得比我還多,」林爸爸坦然接受大女兒後來比較常和妹妹講心事。女兒也會告知和男友的行蹤,而且遵守約定時間。直到有一天他接到老師電話,說女兒的男友因為解釋不清,竟然在學校將女兒抱到另一間教室談判。他認識這名比較「黏」的男孩,了解情況後沒有生氣,反而感謝女兒對他的信任,並且充分和老師合作。
4. 分享自己的戀愛、失戀經驗。「分享也是一種好的身教,」可言心理諮商所所長王瑞琪表示。若現代父母經常高高在上,孩子會覺得不易親近。如果父母告訴孩子自己也曾經跌倒過,會讓孩子學到愛情是人生好大的學問。父母也可以在經驗分享時,用佛洛姆「愛的藝術」提醒孩子,從「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去檢視自己的愛情,「父母應該讓孩子覺得談出個所以然,而不是只有講道理,」王瑞琪說。
親情、友情、愛情是人類情感發展的三個重要元素,缺乏前兩項,就會想從愛情中加倍取回。很多孩子用性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或透過性關係來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青春期的親子關係,其實是父母早期的「耕耘成果」;孩子談戀愛時期的溝通和討論,也植基於一向以來的鋪陳和準備。桃園縣南崁高中輔導老師韓佩凌在十年的輔導經驗中觀察到,未獲得爸媽支持和理解的孩子,會特別需要被呵護,投入感情的時間和精力、對情感的連結都比較強。原始依附關係不穩定的孩子,比較容易用身體去填補那個缺口,在性關係中找關係。
尊重自己,學會說「不」
學會尊重自己是一劑最好的預防針。先尊重自己,教導孩子在關係中有意識和有能力說「我不喜歡」、「我不舒服」。「『不』說不出口,因為有很多擔心害怕。如何說『不』,就要先尊重自己的界線,」接觸過很多家庭暴力的婦女救援基金會專員陳菀青提醒。
生活的拓展也很重要,不要讓孩子太過倚賴一個人,父母要替孩子製造機會,累積與其他同齡異性互動的經驗。諮商師黃心怡遇到幾個麻煩的案例,都是太被保護的孩子,尤其是女兒,「出了城堡,就以為這個人是世界唯一的異性,」黃心怡建議,父母在孩子還沒有異性朋友之前,就應鼓勵孩子有群體互動,保持開放的狀態,尤其在男校和女校。
對於愛情,男孩女孩因為生理構造不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要有不同的談法。對於性,也不能用道德框架去勸退。黃心怡觀察,多年來不論觀念如何開放,女生依然比較容易為了維繫關係,而委屈自己。
黃心怡通常會提醒少女,愛情有兩種:一種是心靈的交流,發現世界上所有事情、各種情緒都想跟對方分享,你知道他在你心中有很特別的位置。還有另一種愛情,在一起時,會花很多時間探索彼此的身體。進展到第二種就很難再回到第一種。若要選擇第一種愛情,女生就要有能力去保養,最重要的,要有約會地點的主導權。「去到很幽暗、很私密的地方,也許女生覺得小鹿亂蹦,世界只有我們兩人;但男生會有生理反應、會勃起。他不是色狼,只是男女的不同,這樣的情境會讓他很不舒服、很為難,」黃心怡分析。想保養愛情的女生就要堅持,並且請男生尊重你。「學校性教育只談安全性行為是不夠的,還有更多層次,」她說。
並不是所有的初戀或純純的愛,都註定要分手。但是,要談戀愛,必須能夠承受分手的試煉。分手也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經常輔導青少年的專家都觀察到,這一代孩子大多數都能接受「我們曾經彼此陪伴、擁有」的想法。
3原則,分手分得乾脆
關係中比較佔優勢的一方比較能主動談分手。最不會讓人受傷的分手是,「關係淡了,但沒有第三者,時間會撫平痛苦」。要接受自己有一段時間會很孤單,這時,家人、朋友的陪伴就特別重要。分手要分得乾淨有三個原則:
原則1. 時機:好好向對方預告,而且要在沒有第三者出現之前。否則被告知的一方處在被害者心態,就需要更長的時間療傷,而且比較容易出現報復行為。
原則2. 地點:選在可以談話的公共場所,例如麥當勞等,絕對不要單獨到僻靜的地方談判。
原則3. 保持合理距離:堅持回復到最原始的男女關係,不要口出惡言。分手大忌是經不起對方「ㄌㄨ」,就「炒最後一次飯」。黃心怡分析,愛情要停,第一個要停的就是「炒飯」。因為那會給對方很多錯覺,男生以為自己在性方面不能滿足女生,女生覺得要用性來留住男生,就會沒完沒了。「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對方才能在一次次拒絕裡感覺到你真的不要了,」黃心怡強調。感情好時,為了留念,會在對方身上做記號,拍攝下來;但「任何照片貼到網上都請穿衣服,即使二十年後,google都還找得到,」黃心怡提醒網路時代更要注意保護自己。
被分手的失落感,則出現在一方要分、一方不願時。想要維繫的那方對自我評價比較負面,然後會變成批判對方。父母必須理解孩子失落的心情,引導他正面看待這段關係,而不是落井下石,「反正他/她也不夠好」、「看吧!我早就告訴你了」等話語,並不能幫助孩子從每一次的失落和挫敗經驗中學習,王瑞琪說。
分手需要時間
有分手經驗的學生中,有兩成一的國中生和一成六的高中職學生表示難以接受分手事實,需要家長協助。父母要練習同理心,讓孩子知道你懂她/他的傷心、難過,用食物、陪伴去關心她/他,不要用道理去勸說。「孩子有挫折,一定想回家。若父母一路陪伴,孩子有分手議題會願意告訴你;若交往都不願講,分手一定是自己默默承受,」王瑞琪建議家長,陪伴孩子度過情傷,不要做局外人。好的情感教育,不是跟孩子一起跳腳或同仇敵愾,而是告訴孩子,分手不代表你不好或他不好,可能只是不適合。
分手也需要一點時間。通常父母會希望不要影響功課,要孩子趕快恢復正常。青少年多半覺得自己的感情很深刻,不喜歡被小看、被視為膚淺。黃心怡建議父母對剛分手的孩子說:「你需要一點時間,但爸媽會陪你。」只有讓孩子願意說出來,父母或老師才有影響的機會。
年輕生命中有這種好好開始、好好結束的經驗是一種豐富。將青春期的戀愛經驗,化成孩子人生的養分,家長其實扮演最關鍵的角色。面對逐漸長大的孩子,父母也要與時俱進的學習。王瑞琪經常受邀到國高中對家長、老師演講,她發現父母願意花很多錢去開發孩子的左右腦,但卻不夠關心孩子真正的心理健康和親密關係,「情感教育不及格,總要孩子先拚上大學再談戀愛,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等,」她說。
有滋養、穩固的親子關係,孩子在接納感情時,比較可以用理性態度去看待。因為孩子被填得滿滿的,愛情只是馬克杯中的一份,他還有其他東西,失去了,也不會是世界末日。健康的家庭和親子關係,在孩子談戀愛時,更形重要。
孩子轉大人,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父母不能要他hold住不開。放手需要練習,放心需要修為,父母會不忍心孩子受苦,但專家們提醒,生命成長像蝴蝶破繭而出,父母不能也不需替孩子將繭剪開,因為這會讓他的身體和翅膀無法正常發展,反而有礙未來的飛行。
孩子轉大人,父母最難的,是依舊要默默守候,不離不棄。即使孩子表面上不需要你,但他們裝酷耍帥的眼光,還是會不時瞄回父母身邊。
即使孩子表面對你的話和價值觀嗤之以鼻,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遲早會從孩子身上顯露出來,時間點可能會晚至子女長大離家後。父母無法替孩子編寫人生劇本,也無法選擇孩子的個性,但可以養成他們演出時需要的能力,並且給予掌聲。
青春期是父母陪伴孩子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段飛行旅程。歷經「亂流」,我們終將孩子送往他獨自振翅翱翔的軌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