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任的「處罰」孩子也能感受愛
父母拗不過小孩,小孩拗不過老師」,很多父母會好奇,老師們一次要面對二十幾個學生,到底管教祕訣是什麼?
走訪國小老師,共同的觀察是:低年級的小朋友心思單純,最容易搞定,師長只要多用口頭讚美加上肢體擁抱,就能讓小朋友真心感受到老師的愛,更想要努力表現,形成正向循環。
到了中高年級,除了讚美,多數老師會採行的是集點制,例如:花片、星星、蓋印章,累積到一定數量之後可以兌換小禮物。
此外,為了避免學生太過物質化,很多老師也用心設計出非物質獎賞,像是:表現好的學生可以一天不用寫功課、把班上飼養的小動物帶回家一晚、與校長共進午餐......
孩子上了國中,更加重視同儕認同,老師們認為比較有效的是團體獎勵法,且一定要看重學生的自主性。班級運作比家庭有利的一點,在於同學會互相激勵,身處團體中有競賽氣氛,因此集點制可成功。甚至有老師發現,學生在家、在校判若兩人,家中從不動手的大小姐到了班上,變成搶著做事、熱心公益,是為了得到團體的正向回饋。
有賞就有罰,但處罰必須避免傷害孩子的身體及心理自尊。
有的老師會用跑操場、幫老師倒茶、替全班澆花等勞動服務,來罰調皮的學生。國中生進入青春期,心思更敏感,任何處分必須顧及青少年最在意的面子問題。有創意的老師用罰喝苦瓜汁、玩恐怖箱等比較趣味的方式處罰,算是提醒一下學生:老師注意到你了!
但是幾乎所有受訪老師也都提醒,所有的獎懲方法,只有在師生互動良好、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才能收到效果;孩子感受到愛,就會真心想要改變,這是不管在家或學校,都一樣的不變法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