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黃詩芬《康軒教育雜誌線上版》特約採訪
對大部分剛開始任教不久的老師而言,班級經營其實是比教學本身更棘手、更難以駕馭的問題。面對一班三十多位活潑好動,或者正值騷動、敏感的青春期的孩子們,如何要他們專心地坐在台下上課,本身就是一大挑戰。
第一堂課︰營造班風
陳歆瑜老師表示,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卻又在團體中互相影響。老師若在接手新班級之初,就引導學生營造良好的班風,對於往後的運作及師生互動,都會順暢利許多。以陳老師今年八年級的班級為例,這群孩子剛踏入國中,在這個全新的環境中,老師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但責任也相對沉重。
一般而言,學生面對新環境,他們心中一方面期望能有一個全新的、好的開始,另一方面,也對新環境覺得疑慮和不適應。要消除這種疑慮和不適應的心理,老師除了在一開學就要清楚了解學生對國中的期待及想法外,他(她)自己的行動一定要有組織、有次序,從打掃、選擇班級幹部開始,一步步帶著學生收心,讓他們對老師及學校產生信心。
開學的第一個月可以說是營造班風的黃金時刻,老師若能在這個月內盡可能夠提供正向的鼓勵,將能激發出學生最好的表現。陳老師通常在開學的那一個月內不斷向學生強調:「我希望你們在這裡得到成就感及歸屬感。」成就感的來源是學生的興趣專長能得到表現,讓他們在這個月內得到很多成功的經驗,就可以把班風導向正向的力量。
第二堂課︰提供成功的經驗
提供成功的經驗,方法之一是透過班級幹部的選舉與指派。在陳老師的班上,每個人都是班級幹部。陳老師向學生強調:這個世界由不同性向、不同能力、不同專長的人所組成,每一個人的力量有限,適合做不同的事。如果班上每個人都能為班級服務,全班的力量集合起來,每個人就會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不要讓聰明的孩子累死,不聰明的孩子笨死。」有些學生之前或許從沒當過班級幹部,有了這種歷練和肯定,將會幫助他們更自信、更成熟、更有責任感。有了自信之後,即使在生活或學習上遇到不熟悉的領域,他們才有勇氣去嘗試。
第三堂課︰凝聚班級向心力
陳老師增強學生正向鼓勵的另一個秘密,就是善用學校的資源。開學一個月內,通常學校會舉辦許多校際性的活動如整潔秩序或軍歌比賽等,陳老師表示,這些都是用來凝聚班級向心力的大好機會。
陳老師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和學生約定:如果班上能得到十次整潔榮譽班或秩序榮譽班,就全班辦個慶功。能夠連續十週得到整潔或秩序榮譽班,代表的其實是這個班級已經培養了注重整潔及秩序的班風了。而且,經常得到榮譽的班級,學生也會對自己有期望、有要求,覺得自己的班是優秀的,他會更珍惜這分榮譽。不管對自己的行為表現或班級活動,都會加倍用心。
除了成就感之外,由於現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普遍較強,讓學生產生歸屬感,相形之下更加重要。團體生活強調互相尊重,但是除非學生的理性夠強,否則他遇事仍習慣以自我中心,很難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但是如果學生能對團體產生認同感,尊重與愛才會變成習慣與自然的流露。
第四堂課︰建立明確的制度
明確的制度不只為了便於管理,更有助於增加效率、防範錯誤,並且消弭學生的不安。一般而言,陳老師會花額外的心思,建立以下的制度:
1.建立班規:國文課本有一句話:「不教而殺謂之賊」,老師在開學時就要讓學生清楚知道學校的作息及請假、獎懲規定,避免學生們因無知而犯錯。班上的班規在第一週就要訂出來,班規內容不妨讓學生參與提案及表決,對他們會更有約束力。
2.訓練班級幹部:在班會上選出班級幹部後,老師也要花時間訓練幹部,明確交待他們的工作外,也要訓練他們突發狀況時正確的處理方式。
3.經營聯絡簿:聯絡簿記載了學生每日的功課及注意事項,也是和家長溝通的重要管道,老師不妨多花時間經營聯絡簿、規定聯絡簿的寫法,可以有效建立起師生及親師間溝通的管道。
4.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模式、適應新課程: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後,面對國中全新的挑戰,將比較容易上軌道。
第五堂課︰明訂處罰的原則
陳老師表示,她在班級經營上通常採取「先嚴後鬆」的原則,在班規內容就明訂各種犯規的處罰方式。一旦學生學生犯錯,他們通常會給再一次的機會;第二次再犯,就要照規矩進行處罰。
陳老師處罰學生有兩大原則:「公平」與「溝通」。團體中一定有叛逆的學生試圖挑戰權威,當著班級其他學生的面,她一定堅持班規,再找學生私下輔導。私下輔導的重點,是要找出學生犯錯的原因,有些孩子無意中犯錯,他自會惶恐與反省。
如果學生犯的過錯較大,必須進行較嚴重的處罰,陳老師會注意事前先和家長溝通,直到家長理解情況為止。家長不見得都會欣然接受,因此溝通的角度也很重要,要讓家長知道老師對事不對人,是為了幫助孩子不要逃避。千萬不要在處罰結束後才讓孩子回家去報告,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誤會。
在處罰的現場,老師也要花時間在身旁邊盯著,不要讓學生有投機取巧的機會,處罰不公的情況一旦發生,以後老師的話就難以服眾。
第六堂課︰輔導學生的情緒困難
學生情緒困難也是班級經營常遇到的問題,根據陳老師的經驗,通常一個班級會有五六個孩子有情緒困難的問題。
面對類似的問題,陳老師的看法是:「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但是要注意表達的方式。」每個學生的地雷區都不一樣,除了平常就要了解他們的地雷區之外,遇到學生情緒失控的情況,陳老師選擇當場讓學生發洩,之後再私下輔導,讓他們了解不是發脾氣就可以逃避或控制什麼,情緒管理也是人生的一門重要功課。
第七堂課︰了解家長的教養方式
陳老師表示,班級經營最大的困擾並不來自學生本身,而是來自家長不能配合的時候。每個學生都會有一些小毛病,在家長的配合下,孩子出狀況的機會會逐漸減少。但有時家長和老師持不同的看法,認為這些不是問題,或是因為無力解決,而採取消極的態度面對問題。
這種家長與老師雙重標準的情況,對老師而言非常辛苦,因為學生也會察言觀色鑽漏洞,久而久之,老師就會充滿無力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陳老師通常在新生訓練就會發學生資料表,背面的欄位請家長填上家長管教孩子的態度、對學校的期待、對教育的想法等資料。在開學一個月內,老師就以這份資料表和家長聯絡溝通,取得他們的了解與信賴。
平常的溝通可以依賴聯絡簿裡,主動知會班級動態及學生個人的情況,也可以得到家長立即的回應。通常家長本身工作忙碌,每一班大約只有三至四位家長有餘力會主動參與班上的事務。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設法取得一般家長的支持即可。但對於主動的家長,就可以爭取他們的協助,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校外教學或全班自強活動,有了家長熱心的協助,才不會把老師累壞。
其實家長不可能真正協助教學,但是他們仍可以發揮其他的影響力。有時家長與老師對某些事意見不合,若有另一位家長從第三者的角色進行調解,會比老師自己解釋更有用。
陳老師表示,班級經營無非用心,事先推演可能發生的情況,用同理心去體會學生與家長可能的反應,就可以把出狀況的機會減到最低。除了班級經營的技巧之外,老師更重要的任務,其實是在教學及制度上用心,當學生不放棄學習,能從學習中得到快樂與成就感時,他們在生活及行為上的問題就會減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