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孩子真的不專心嗎?

文/李崇建

八歲孩子的喜好
不知道還有誰,能清楚記得自己八歲的時候,喜歡些什麼事物?

若我的記憶無誤,八歲的我就讀國小二年級:我喜歡在河裡捉魚,能泡在河裡一個下午;我喜歡在檳榔樹下撿檳榔,很有耐性地撥出一顆顆檳榔核,再鑿上兩個小洞玩耍;我喜歡閱讀台灣民間故事,那是我當時僅有的一本書,縮在房裡一遍遍翻閱;我喜歡和朋友玩遊戲,玩到太陽下山也不想回家。

我更清楚八歲的自己,絕對不喜歡寫功課,也不喜歡讀教科書;考試來臨之前,絕對不會安分地讀書。

當時我家中沒有電視,當然也不會有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腦遊戲。我腦袋裡想的,都是河裡的水退了沒有?我想去捉魚;鄰居小朋友出來玩耍沒有?我想多贏他們的紙牌、彈珠、橡皮筋。我總是將頭往窗外探去,不斷想要探得我關心人事物的動靜;我也可能坐在河畔發呆,無所事事的好奇白色大雲包漂流而過;就算父母再怎麼數落我,我也改不掉這樣的好奇。

八歲的我,鮮少寫作業,總是挨老師的鞭子。偶爾在家中飯桌寫功課,也是磨蹭良久,和弟妹打鬧遊戲,因為我討厭枯燥乏味的功課。

這孩子「就是不專心」

父母總是這樣談論我:「你就不能專心一點兒嗎?」

老師也這麼對父母說我:「這孩子就是無法專心。」

八歲的孩子,聽多了父母與老師的數落,也就越發顯得無所謂了,我打從心裡面覺得自己「就是不專心。」

也許這樣的說法,影響我對自己的信念,我23歲竟然還能考上大學,自此以後,我覺得自己其實可以專心。

也許我有過動症,因為我從小就覺得自己坐不住。但即使我有過動症,我並不是完全無法專心,然而「不專心」的標籤,讓我覺得自己無法好好專注下來。這對我有何影響呢?我忽略自己偶爾在課業上的專注,放大了自己的不專心,並且對自己的行為充滿著愧疚感。

當我成為一位教師,我才發現自己的行為,並非一句「不專心」便能概括。我其實很能投入大量專注的心力於好玩的事物上,比如前述的捉魚、遊戲、撿檳榔,或者青春期專注於打電動,甚至讀故事書。

我是可以專心的,只是展現在不同的地方,為何讀教科書與寫作業便不專心呢?

因為讀書、寫作業太乏味了,而且成績不好更使得我意興闌珊,父母與老師從未稱讚我的課業,在上頭專心又有何意思呢?

如何應對讀書不專心的孩子

據我的觀察,無論從事什麼活動都不專心的孩子,千人之中難尋一人。有的孩子打電玩很專心,有的孩子玩遊戲很專心,有的孩子觀察自然很認真……,端看孩子有沒有興趣?有沒有從中取得成就感。

那該如何面對某些事項不專心的孩子呢?

首先要注意的,是別指責孩子「不專心」。因為此舉不僅於事無補,孩子內心世界形成的負面暗示,容易愧疚也容易焦慮,會讓問題更形複雜。

其次是讓孩子意識到問題,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我相信少有孩子想要自己課業落後,或者作業拖很久才完成,但是孩子若無意識問題,問題便會反覆不斷出現,而大人始終使用同一種方式應對:指責、忽略、討好。我常邀請大人,問題若無改善,就別白費力氣了,先改變應對的方式吧!

要孩子意識到問題,顯然要和孩子討論。但和孩子討論時,父母首先要去除焦慮與憤怒的情緒,否則在對話中,只是一味要孩子達成自己的期待,而忽略了孩子內在的困難。那樣的對話,往往使得親子之間的焦慮產生加乘效果,不僅問題沒有解決,更使得談話充斥著焦慮、緊張與憤怒的情緒,孩子的專注力更形下降。

孩子學習的專注力低,雖有多種成因,但我歸納起來,主要是興趣與成就使然。專家有很多關於孩子專注力的練習,但我剛剛提及,孩子在感興趣的事物上,自有其專注的能力。因此我們知道孩子擁有專注的資源,並非完全無法專注,父母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轉移這些資源,讓孩子在意識問題之後,學習為自己負責,打造一個屬於孩子的學習計畫。

我最推薦的方法,是與孩子平靜的討論,探索孩子對自己的目標,並且協助孩子達成這個目標。

在討論取得共識後,減少孩子每次寫功課的時間,比如讓孩子一次寫15分鐘功課,但必須讓自己維持在專注狀態。寫完15分鐘,擁有10至15分鐘的玩耍或休息,再繼續進入專注功課的程序。

但是父母常有一個狀況,是在孩子做功課時,立刻進行干預,要讓孩子趕緊專注,或者表面上稱讚孩子專注,這其實都是焦慮的顯現。

父母要懂得放手,懂得觀察孩子其實很努力的想要專心,並且探索孩子的專心如何達成?而不是批判孩子怎麼又不專心!這是「正向好奇」的方法,讓孩子們感覺自己有能力專心,感到自己的價值,孩子便能漸漸擴大專心的時間了。

當然,父母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太快速想看見成效,而是在脈絡上看見改變。比如在這一段時間,孩子的專注力是否提高了?自己對話的態度,是否改善了?教養的思維與內在的寬闊是否都改變了?就不會拘泥於孩子的一次不專注,而忽略孩子的努力與改變了。

來信的這位家長,孩子僅有八歲,八歲的年齡,不應被功課填滿生活,寫完功課還要溫書,但孩子已經不專注了,這對我而言,是需要家長關注的警訊,我建議不要讓孩子的生活擰住了,將太多時間與精力放在功課上,那反而是揠苗助長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