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別下無法持之以恆的決心
2015-02
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卡洛琳‧阿諾
相關關鍵字:
自我成長
心靈勵志
多少次,你對自己說:我想…,我要…,我希望…,最後卻無疾而終。別洩氣,你並不孤單。
金融巨擘高盛集團總經理卡洛琳也曾跟你我一樣,直到她找到新關鍵──下定具體又有行動性的微決心,不靠意志力苦撐,不多花精力就可養成新習慣,即使忙到只有縫隙時間,也能達成改變目標,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們每次下決心都能成功,人生會有多大的不同!
但是實際上,近90%的目標都未能達成。
問題不是我們不夠堅持,而是用錯方法設定目標,註定失敗。
要減肥,設定減3公斤、5公斤都太空泛,不如下定決心,不要碰每天下午會議桌上的小點心,一個動作就減去零食熱量;要客廳整齊,每周大整理一次的目標很容易破功,不如規定自己脫下外套就掛回衣櫥,一個小改變就自動解決客廳一大亂源。
下對決心,改變就會更簡單。這是作者高盛總經理卡洛琳從生活中深刻的體悟。在現今快節奏、沒有空隙的生活中,想要改變,不是要下更大的決心,而是要善用微決心(microresolution)。先找出能產生效果的微行動,不斷重複練習,直到目標成為習慣。再忙、再累,改變也毫不費力。
我要減肥、我要變整潔、我要變成守時的人、我要擺脫負債、我要在夏天之前變苗條、我要在工作上進步、我要變得更體貼、我要變得更果決、我要變得更健美、我要變得有條不紊、我要戒菸、我要擺脫我的防衛心態、我要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為何決心這麼難以持續?一開始,我們熱忱洋溢,信心滿滿,不久,毅力開始動搖,意志逐漸渙散。每當決心中斷,未能實踐承諾時,任何人都會感到氣餒,無力於實現目標。
縱使是極有紀律的成功人士,意即所謂的勝利者,也無法完全倖免。說到「新年新決心」(New Year’s resolution),我們全都是失敗者,集體失敗率高達八八%。就像在滾輪上跑的倉鼠,年復一年地下相同的決心,年復一年地失敗。我們告訴自己:要是我能更堅定,更有意志力,更有骨氣,我就能有所突破,變得更好。我們以嶄新的決心展開每一年(或每一個生日,或每一季,或每個週一早上),振作意志力,決意十足,再度嘗試。假以時日,這種不斷「下定決心」、「中斷決心」的型態變成家常便飯,令人沮喪洩氣。我們繼續下決心,同時也預期自己不會成功。
要不要嘗試新方法,不再玩那年復一年的「新年新決心」,取而代之的是有策略、目標明確的決心?若是有方法能使我們下的決心立竿見影,提升自覺,促進自我進步呢?若是有方法使我們每次下了決心後都能預期自己將會成功呢?
我們缺乏耐心
新年是靈魂不安分的時候,歷經吃更多、喝更多、花更多錢,放開一切的自我放縱假期後,我們急於改造自己,積極尋求能夠快速改變的捷徑和竅門,堅信靠著妙方就能快速達到想望的境界。我們擔心,邁向目標的過程若花太長時間,終將半途而廢,這種憂慮又更加助長了我們的缺乏耐心。躁進模糊了我們的視野,以致未能察覺到那些靜悄悄的習慣和潛在的態度如何阻撓我們成功。日後,當我們再度嘗試自我改進時,又將犯下相同錯誤。
改變是過程,不是單一事件。有意識地培育改變,將使我們更聰敏、更自覺,為持續成長建立穩固基礎。真正使自我改進成果生根、持久的妙方是:一再重複從A點到B點的步驟。
持久改變的要訣是別躁進,有耐心地養成。
低估自我變革的心智和情緒抗拒
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習慣及行為讓我們感到安適、受到支持。心智習性、情緒習性,以及身體習慣,全都和童年所學到的家庭價值觀及習慣密切關聯。從小,父母經常叮嚀我們,要把外套掛好、吃東西時閉起嘴巴、碗裡不要留飯粒、要有運動家的精神……這些自幼的調教形成行為與偏好,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自動駕駛模式」,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行動、決策。一旦這些習慣與常規受到干擾,將會造成彆扭、心智疲勞、情緒壓力,回復慣性的衝動非常強烈。改變愈多,心智與情緒的抗拒就愈強烈,這樣的抗拒往往是在潛意識裡醞釀。
微決心有助於促進自覺,將阻撓成功的潛伏抗拒心態暴露出來。辨識出抗拒的源頭後,便能有效應付、消除抗拒心態,甚至把它轉化為達成目標的助力。
微決心促進自覺,暴露阻撓成功的潛伏抗拒心態。
我們預期會失敗
令人難過的是,在追求自我改進的路上失敗多次後,我們很自然地預期自己追求改變的意志力終將瓦解,回復到舊習性的安適窩。過去的失敗陰魂不散地騷擾每一次的新行動,使我們更難相信自己能堅持下去。每當意志力耗弱時,放棄與投降的念頭便不時出現,魅惑我們:好吧,快來杯奶昔吧!
想要擺脫犬儒心態,扭轉預期失敗的心理,得學習如何讓自己支撐下去。
微決心很容易堅持下去。
直到發現了微決心的方法後,我才開始了解為何那麼多信誓旦旦的許諾會半途而廢,讓人沮喪絕望。終於,我嘗試了第一次的微決心,而且成功了,改變從此生根。儘管如此,我必須誠實以告,這其實是源於一個失敗的決心。
我的第一個微決心
新春伊始,又到了為自己立下年度目標的時刻。嗯,我去年的決心是什麼呢?想起來了,是減肥、多運動。結果呢?呃……等一下,讓我算一下……一年後,我增加了三磅!
記得我的決心一點都不難。《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裡,那位無可救藥的布麗姬在新年決心清單裡列下「大腿瘦三吋」,到了三月二十一日,承認失敗,她在日記裡寫著:「明年的新年決心要捲土重來。」跟布麗姬一樣,我的減肥誓言也是年復一年地捲土重來。又來到新的一年,這一年,身上仍有十磅的肉要鏟除,但我不想再立下相同的許諾,再度面對同樣的失敗。何必把珍貴的新年決心浪費在那頑強的十磅肉上頭呢?我還有其他的目標要追求。我想找一個自己確信能做到的決心,不需要吃更少,也不必上健身房。所以,我挑選了一個新的自我改進類別,並且下決心:我要變得有條不紊。
這個決心看起來很簡單,比減肥容易得多。於是,我信心滿滿,買了桌上型文件收納櫃,擺在家中辦公桌上,分門別類:待付帳單、已付帳單、待歸檔文件、待讀文件……(難怪新年剛過,販售收納櫃和整理箱的商店生意最興隆)我用顏色標籤區分新檔案,清理工作室,趕完累積的舊工作。很快地,收納櫃滿了,工作區又開始堆疊,每次看到辦公桌,我就感到厭煩。不過三個月的嘗試,我宣告自己失敗了。
連這麼簡單的決心都做不到,實在太令我震驚了。連這點小事都無法在三個月內做到,如何完成其他更大的改變?究竟,有什麼具體明確的行動可以使我確實變得更有條不紊呢?
於是,我開始檢視所有令我困擾的問題。其中之一是,我總是找不到需要的筆記。我有許多本各種尺寸的筆記本,需要時就隨便抓起一本來寫,經常在會議中把摘要和後續事項直接寫在會議議程或簡報說明上,一整天下來,有些筆記擺在公事包裡,有些在辦公室的桌上,有些在家裡,寶貴時間都浪費在尋找筆記、重要電話號碼、參考資訊。我決定,把決心只聚焦於這一個紊亂問題:把所有筆記全寫在一本筆記裡。
首先,我買了一本看起來正經八百的日誌本,決心破除「新年決心總是做不到」的詛咒,這麼簡單的一個決心,持之以恆應該易如反掌。結果我錯了!由於我的習慣是仰賴記憶,因此,開會或講電話之前,我不會自然而然地去拿筆記本,就直接開會或講電話。即便發現筆記本不在眼前,也不會從公事包裡取出筆記本,以免分心。漸漸地我感覺到,要堅守這個簡單決心,既無聊又惱人。
由於這個決心明顯可行,使我感受到非得成功不可的巨大壓力。也因為這個決心具體明確,容易衡量成功與否,每當我忽略「筆記本規則」時,立刻就知道自己失敗了,進而立即改正。這是一個有限度的決心,不會讓我招架不住,能夠以聚焦和意志力達成目標。這個決心的簡單有限也迫使我面對一個事實:若我連如此小的行為改變都無法堅持下去,更大的自我改進將只是癡心妄想。
所以,我堅持下去,強迫自己把所有筆記寫進這小紅冊裡。為客戶想到的點子,寫進去;確認的數字,寫進去;推薦的文章、網站、活動,寫進去;可能不再需要的偶遇人脈,寫進去;裝箱單,寫進去;優先要務及待辦事項,寫進去;下次簡報的說明要點,寫進去;朋友給我的一份食譜,寫進去……經過幾星期不斷提醒自己使用筆記本,我注意到原本的抗拒和彆扭感漸消,筆記本漸漸變成習慣,不需思考便能做到,就像刷牙一樣。每當坐定準備開會或是在辦公桌前坐下,我總是先取出筆記本。現在的我幾乎能立刻找到需要的筆記,不再慌張,也不會因為找不到資訊而難堪困窘。原本以為一定會半途而廢的,現在已經持續幾週;一開始覺得干擾、束縛我的筆記本規則,如今令我感覺輕鬆,緊張感減輕,我已經變得更有條不紊了。
至此,我成功實現了一個決心,養成一個好習慣,改善我的生活品質。儘管先前那個「變得有條不紊」的決心,還需要一段時日才能達成,然而這個「筆記本規則」決心帶給我立即且明顯的效益。如今,我的筆記全都放在同一個地方。成功實現決心,並且體驗到它的好處,令我振奮不已,不再有無助感。
現在,我回頭重新檢視最初的決心——變得有條不紊——更加理解為何無法成功實現。問題就出在我把它弄成一項一次性的大計畫,例如清理辦公桌、趕完累積的舊工作、整理檔案……儘管維持了一陣子的熱忱,獲得了一些進展,可是,就跟急速減肥一樣,我並未因此養成有條不紊的行為(習慣)。我只是靠著想要變得有條不紊的意志力,暫時壓抑了那些根深柢固、無意識而為的行為和態度,沒有思考到底需要哪些永久不同的做法,才能真的成功。「筆記本規則」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只聚焦於單一導致紊亂的問題,在養成新習慣與心態之前,能夠不費心力地保持新行為。堅定聚焦於筆記本習慣的做法,使它變成了一種「自動駕駛模式」。
在我感受到自己對「筆記本規則」抗拒的同時,也暴露出以往從未注意到的心態層面。我第一次發現自己無意識地把「遵守秩序」和「繁文縟節」劃上等號,因此認為井然有序有違活潑、創意、自然邏輯與條理,不太能接受做筆記這種乏味之事竟然需要毅力。體驗到新習慣的好處後,我更加相信井然有條的益處,除了更加提升自己有條不紊的本能,心態的改變也促使我自發地改進了更多紊亂行為。
受此激勵,我決定再度接受減肥挑戰,看看能否成功應用我從「筆記本規則」決心中學到的啟示。我心想,撇開「夏天之前變苗條」的決心,從檢視飲食習慣開始,瞄準一項特定的行為改變,這樣會不會更容易達成,更有成效?
當時,我在華爾街任職的那家公司總在會議室裡供應各式零食。開會時,我們傳遞一個又一個的瓷盤,上頭堆滿美味糕餅。吃一塊高糖分甜點可以讓人產生興奮感,撐過冗長的會議;可是,你很難只吃一塊,有時候,我吃兩塊、三塊,每一塊的卡路里大概有三百五十大卡。我經常在會議結束時陷入飽食後的昏沉,當天剩下時間處於糖分衝擊狀態。我下決心:再也不吃會議室裡的糕餅。
先聲明一下,我不是不再吃糕餅,也不是再也不吃零食,或是再也不吃會議室裡的食物,只是堅拒會議室裡到處存在的糕餅。由於我的決心明確具體,很容易衡量是否成功:在會議室裡,當糕餅傳遞到我手上時,若我沒去碰它,就成功了。頭幾次,盤子傳遞到我眼前時,真的很難抗拒,但歷經時日,就變得自然而然了。我很高興在離開會議室時,不再自覺羞愧,也不再胃部飽脹不適。原來,在會議室裡吃糕餅已經是一種習慣,並不是真的需要。這個針對性的決心破除了我的壞習慣,也遏阻了我那緩慢、但持續上升的體重(真要減重,還需要更多的微決心,且看後文)。
體驗了微決心的功效與益處,我學到重要啟示:密集的針對性聚焦可以達成顯著且持續的行為改變;針對性聚焦能產生重要且可行的洞察;有限度的決心可以產生立即且持久的效益;每天的合理決心比不切實際的年度決心更容易促成改變。
我對微決心功效的了解,隨著經驗與日俱增,我懂得辨識最有效益的決心,並且架構它們、融入它們,持之以恆。最終,我建立了使微決心成功的法則與策略(詳見後續章節敘述)。最重要的是,我學會長久保持已經獲得的進步;一個決心必須形成習慣,變成個人「自動駕駛模式」的一部分。
習慣主宰一切
「習慣具有強大的主宰力量。」―古羅馬作家西魯斯(Publilius Syrus),西元前四十二年
習慣,聽起來真枯燥乏味是吧?習慣是乏味的例行公事,是你不需做出有意識的決定就自然而然展現的行為或態度,絕大多數的行為或態度都是習慣。沒錯,習慣是例行公事,但絕對不平淡乏味。
人人都有一生養成的獨特習慣,你習慣做的事不需要費什麼心力,若你每天早上刷牙,不假思索地刷牙,一旦某個早上沒刷,就會感到不對勁。童年時期學到的習慣足以支撐整個人生,有好有壞。不論是有益或有害的習慣,一旦養成,想要去除,那可得費大勁兒了。伍德(Wendy Wood)和尼爾(David Neal)等學者在近期刊登於《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的一篇文獻中定義習慣為:「重複以往行為的心理傾向」4。重複某行為而至熟練,具有效率,就可以不費心思地執行例行公事,把重要心力留給進取行動和決策。
童年學到的習慣不需要費什麼心力去維持,一個非常整潔的人很可能在童年時期學習了數十種我們視之為「整潔」的行為,每一種行為不斷地訓練,直到變成一種無意識的習慣。因此,若你想變得整潔,意味的是你得做幼年時做的事:一次訓練一種整潔習慣,直到它永久生根。可是,多數人繼續耽溺於想達成的夢想,忽視為達成目標而必須形成習慣(哪怕僅僅一種習慣)所需投入的心力,例如每天起床後整理床鋪。
對於那些自小養成每天早上整理床鋪習慣的人來說,整理床鋪就像呼吸般地簡單容易。他們一起床就做這件事,多年的重複已經形成效率與技巧,彷彿床鋪會自行整理似地。若你從小未養成這種習慣,就得費一番工夫,可能一想到整理床鋪就很煩,這是個乏味的事務,花太多時間,整理出來的樣子不好看,況且上班快遲到了。但是,若你下了一個微決心,決定每天吃早餐前整理床鋪,你就會想辦法做這事,因為它絕對做得到,不像「時時保持房子整潔」的決心那麼宏大。你將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花費的時間愈來愈少,整理出來的樣子愈來愈好看。因為天天重複做,你將變成整理床鋪專家,床單有稜有角,枕頭拍得蓬鬆。持續幾個月後,你將無法容忍看到凌亂的床鋪,這就是習慣形成了,標準提高了,進步達成了。
大人們除了對小孩示範及訓練行為型態,也灌輸價值觀、態度及偏好,以便持續強化那些行為型態。於是,我們的性格也和習慣密切關聯,就算是習慣的一個小改變也會帶給我們壓力。藉由改變任何一個存在已久的行為型態來改進自己,這可是一大突破,是一種解放的體驗,將產生個人洞察,促進追求更多個人成長的欲望。
習慣也是更快速形成其他類似習慣的一種經驗範式。舉例而言,經常遲到的你,下定決心在一項每週活動上準時抵達(例如,準時參加瑜珈課),一旦確實做到,守時經驗將會改變你的心態,提供一個典範,連帶改善你在其他方面的守時狀況。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微決心往往鋪設了一個行為基礎,支持隨後形成數十種其他的良好習慣,其中有些新行為將是刻意努力的結果,其他新行為來自於新觀念和心態的改變,進而自發性地產生。
習慣之所以能持久,全因為它們是自然而然、不費心力的行為。因此,想要改變自己,就必須培養和「自動駕駛模式」相反的運作,也就是覺察力。愈能覺察主宰生活的習慣,就愈能掌控未來。習慣並不平淡乏味,它們是塑造我們的材料,問問西方文明最著名的哲學家吧。
「重複的行為塑造出我們,所以,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亞里斯多德
自我改進不就是追求卓越嗎?我們開始吧。
卡洛琳‧阿諾的最新著作《完美生活的練習》就是要來教你我如何從改變習慣的微行動開始,成為自己喜歡的人。立即前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