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電子防潮箱要控制到多少濕度? 你真的認識什麼是黴菌嗎?

電子防潮箱要控制到多少濕度? 你真的認識什麼是黴菌嗎?

我常覺得自己有時是個『資訊缺乏恐懼感』很重的人,每當發現一個有興趣的話題,或想多找點他的
相關資料來研究一下,並不是想當專研到成精的地步,但就是想知道正確的觀念,就如看『探索頻道』
一般,看到一個感興趣的,就會目不轉睛的想把它看完,例如最近的『二次大戰全彩特輯』,真的讓我
感動好久,不只是他的內容性,還有他背後把黑白紀錄片透過電腦著色這『科技應用』性,感謝網路~
現在對一個好奇的議題不再變得尋找答案是件困難的事,但~ 『資訊過多』如何判斷就真的是另一個
『經驗值判斷』很重要的部分了~
讓我又傷了好幾天腦袋的是這mobile01上這篇 [救命]鏡頭不知道是入塵還是發霉了…!! 文章中那幾張
相片,有個大大的到底是『橡皮擦削』還是『黴菌』目前好像還沒找到原因,但~ 忽然讓我想起我防潮
箱中那幾隻鏡頭,當時買單眼相機自然的就找起了電子防潮箱,但是~
只知道乾燥是為了防止『發霉』,那… 『黴菌』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他為何要『長』在一個啥都沒有
的『玻璃』上面?  『玻璃』有啥….   『營養』?  有啥『吸引』他的地方呢?
為啥他不長在『相機機身』裡? 還有還有~  浴室裡發霉的時候,每次買那除霉的噴劑,10分鐘後就乾
乾淨淨,為何鏡頭發了霉,感覺好像…就完蛋了一樣?   為啥不是擦一擦就『恢復如新』?
一推一推的怪問題忽然都跑到我腦海…..
既然上次濕度計 參考這篇你懷疑電子防潮箱的濕度計正不正確嗎? 我就一頭熱的花了些功夫了解它,
那這次….  我也來試著了解它一下吧~
感謝收藏家的『Hollie老師』~   這位大姊姊~ 哈~ 她知道了應該會海扁我一頓… 『大姊姊』…呵呵~
由於我並非理工科系的背景,許多原理像是之前這篇 電子防潮箱 物理式和晶片式除濕方式的差異 中提
到分子間『氫鍵』這些技術資料,她用很簡單讓我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我原來看似『簡單』的可笑的
『乾燥材』背後是這樣的『高科技含量』~   同樣的,我本來很單存的直覺想…我想找『相機鏡頭上的
黴菌到底是什麼樣的品種
』這樣的搜尋資料方式,被『老師』教訓了一頓,告訴我應該先從了解什麼
是『黴菌的生活史』開始,才能了解到『黴菌的本質』。
高手就是高手~ 這一下我就真有了些方向了。
首先~ 還是先從『玩相機』都比較關心的部份來說說。
鏡頭長霉的三個條件:1、濕度:環境相對濕度大于60%霉菌即可生長
大于RH 65%時,生長加快,
濕度達RH80-95%時,是霉菌的高發環境
2、溫度
霉菌菌絲體在8度以上環境溫度即可生長,
12度以上生長加快,當溫度在10度以上,濕度在60%以上的環境下,
霉菌即可對物品造成危害。
當溫度在20-35度,濕度在75-95%時,霉菌即可呈爆發性生長
3、營養物質
霉菌對營養物質需要的量很少,碳、氮、鉀、磷、硫、鎂
是霉菌的必需營養物質,霉菌還能吸收所有的無機鹽來源的基本元素。
當物品含有上述霉菌所需的營養成份,而環境的溫度濕度又適宜孢子發育時,即可長霉。
那為何 鏡頭會長霉呢?

現代的光學鏡頭為提昇性能,在鏡頭表面均敷有多層由高分子材料構成的膜
這一層合成材料為霉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豐富的營養,霉菌在光學鏡頭表面
分解膜的成份進行生長繁殖,菌絲體呈樹枝狀在鏡頭表面漫延,
使鏡頭透光和成象性能變差,直至菌絲體涵蓋整個鏡頭。
霉菌還能利用鏡頭玻璃體中的無機鹽成份提供營養,因此菌絲體還向玻璃體內
縱向侵蝕,滲透發展。光學鏡頭一般都由多個鏡片構成,霉菌菌絲體不僅在鏡片的表面生長,
還通過鏡片邊沿漫延到鏡片背面,使鏡片兩面長霉而無法清除。
并且,霉菌通過漫延和彈射孢子的方式在多片鏡片之間傳染,
使鏡頭失去使用價值而無法拯救,導致報廢。
以上資料網路上可以容易查到,我最先是在 這個網站 上查看到的。
這麼說來~  原來『黴菌』會吃『玻璃』啊!?
真是讓我嚇傻了,我還真是不知道『玻璃』原來屬於『有機類』的東西~
Hollie老師提醒我,嚴格上不能說黴菌吃了玻璃這件事,就像風化現象難道是風吃了石頭嗎?
以我這『單路思考方式』的腦袋,用『吃』是簡單的一個容易理解的辦法,應該用比較正確說法,
當黴菌生長的過程中,它釋放出一些能『消化』、『轉換』玻璃中的材質,轉變成另一個對它生長
有幫助的物質,而經過『轉換的過程』好像是被『吃』了一樣,這樣的方式會比較正確….
但…. 我想一想…. 好像還是用『吃』去理解他比較容易些喔~ 哈哈~
再來先整理一些資料再進入好好認識一下這…『黴菌』吧~
接著這份中文的資料超有幫助的,看看『孢子』這黴菌的『小寶寶』原來肉眼根本看不到他的存在
一個針頭就能有25萬個黴菌孢子!? 娘啊~  嚇死我了!? 難怪他小到可以鑽到相機的細縫中~
空氣中根本到處都是這黴菌寶寶的旅行足跡了吧~
紅框中的資料,也難怪大家會常說『電子防潮箱』要控制在40~50%RH的範圍內了,這下~
這個正確的理論知識是在這裡發現的。
再看下去之前,再補充個關於黴菌的內容:
霉菌是絲狀真菌的俗稱,意即“發霉的真菌”,它們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絲體,
但又不象蘑菇那樣產生大型的子實體。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長出一些肉眼
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的菌絲。構成霉菌營養體的基本單位是菌絲。菌絲是一種管狀的細絲,把它放在
顯微鏡下觀察,很像一根透明膠管,它的直徑一般為3~10微米
,比細菌和放線菌的
細胞約粗幾倍到幾十倍。菌絲可伸長並產生分枝,許多分枝的菌絲相互交織在一起,
就叫菌絲體。
在固體基質上生長時,部分菌絲深入基質吸收養料,稱為基質菌絲或營養菌絲;向空中
伸展的稱氣生菌絲,可進一步發育為繁殖菌絲,產生孢子。大量菌絲交織成絨毛狀、
絮狀或網狀等,稱為菌絲體。菌絲體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鮮豔的顏色,有的可
產生色素使基質著色。
以上資料來自  黴菌 百度百科
濕度!真的是『關鍵』!  還有! 看到沒~ 黴菌孢子就算再乾燥的環境中並不是『死掉』!
只是『休眠』的狀況! 都環境濕度再次達到它的需求! 它可是會像『殭屍』一樣再度『復活』的!
這下~ 『停電後的持續除濕能力』看來是個『很重要的考慮條件』了吧!!
幫自己寫的打廣告!  這篇  電子防潮箱 到底該怎麼選擇呢? 物理式和冷凍晶片式的差異又在哪?
還有這篇  電子防潮箱 台灣製?大陸製? 是你考量的因素嗎? 別跟著政治起舞了~ 可不要錯過~
好好看看吧。   『物理式』的除濕方式、『乾燥材』這樣的『持續能力』看來不只是『耐用性』高
還包含了『重要的持久因素』,至於哪家廠牌必較好~ 呵呵~  還用說嗎? 自己想想吧~
再說了~ 又說我寫『廣告文』….  哈~
對了~ 這篇文章中還有一點,就是黴菌看來也是喜歡『灰塵』的,所以~ 電子防潮箱 有時記得
還是要『擦一擦』,別讓裡裡外外充滿了『厚厚的肥料』!  是吧~
最後,這個部分,雖然是針對『紙張』敘述,但同樣可以延伸運用在『紙幣』、『獎狀』、『股票』
『字畫』…等等這類的『收藏品』收集,也對相機等避免黴菌的生長有很好的參考幫助,其中提到的
『含水量』更是不同物件需求不同的『除濕能力』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觀念』!
另外~ 『除的太乾』,看看對紙張來說,低於40%RH可是很傷的,想想當你因為除的過頭了,多年後
打開防潮箱拿在手上的有價收藏變成『一團碎片』…. 嗯….  我想那可不是想殺人的衝動而已….
以上的這篇專業報導,是我查詢眾多的相關資料中看到最棒的一篇,是由 中西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李慧音女士 在專業期刊中的發表文章。
圖書館的黴菌管理 這篇文章下載 原出處再這 我將這份資料下載連結放這,推薦大家要好好讀讀,並且
收藏一下了~
還有就是~  對於老師提過要我了解一下黴菌的生活史,我查到下面這份書籍截圖很不錯,簡單易懂~
原來內容只有英文版,我試著用我這破英文加上Google大神的幫忙,嘗試翻譯了一下,讓有興趣的朋友
能更加認識黴菌這傢伙~  當然~ 這英文真是太專業了些,好多變化字詞根本查不著中文該怎麼說,
翻譯錯誤的地方,還請『專業』這行的朋友提個醒,指導修正一下了~  有錯誤請見諒~
接著… 再回到和相機有關的部分~
這個網站 這篇 發霉是最常見的鏡頭病症 巨眼之門 推薦看看,上面不只列出了不少作者再處理相機鏡頭
發霉時的案子記錄,還有些發霉的相片資料,更重要的是….  我個人意見喔~  雖然討論區上不少所謂
『老師父』存在,但… 個人覺得很多是…『倚老賣老』 也許他是個『攝影專家』、或是『修理專家』、但
不見得真的是『除濕專家』、『濕度專家』….等等~ 懂我說的嗎?  給予的建議不見得是『合適』的~
光是個『濕度』應不應該相信濕度計…我個人就….唉…  並且對『發霉』這件事,真的有好好研究過嗎?
我很懷疑….  這位 巨眼之門 的朋友,雖然我不認識他,但我看他的文章內容中,我相信他的專業讓我信任
我整理一些和這篇內容有關的資料再這提供『重點摘要』一下:
鏡頭的鍍膜是一些金屬氧化物或是鹵化物,當然現代鏡頭鍍膜的配方複雜,
有些機密我們也無法清楚了解,不管是什麼成份,反正是一些化學物質,
而霉菌附著之後就會吃掉這些化學物質,不嚴重的時候可以將霉菌清掉,
不會留下明顯的痕跡,但是有經驗的人還是看得出來。發霉嚴重的時候,
有時會把鍍膜吃光……..
發了霉要早處理比較好,因為霉菌會分泌一些化學物質,會與鍍膜作用,
即使放在乾燥箱裡面,黴菌並沒有死亡,那些分泌出來的化學物質也仍然在裡面,
還會繼續腐蝕鍍膜。
一般說發霉不嚴重無須處理,那只是由荷包的角度出發的,
由保養的觀念看應該要馬上處理。
接著再度提到所謂『鏡頭油』的部份…..
黃油沸點很高,一般空氣再乾燥也不應該會揮發,一般黃油會變乾多半是受熱
使其中較低沸點的物質揮發掉,即使單純的低沸點物質揮發也不會失去
潤滑作用
,蠟的沸點比黃油高,但是仍然很潤滑,失去潤滑作用的黃油多半變質的比較多,
而不單純是揮發的問題,相機中小零件用的較低沸點的潤滑油比較可能揮發乾燥。
所以~ 不要再聽『太乾燥會把鏡頭油給弄乾』這錯誤的資訊啦~~~
關於黴菌~ 這部份到這~ 應該可以算是『知道以上就ok』的地步了吧~
既然提到黴菌,就再補充三個『延伸關連資訊』~
第一個是這  塵螨與過敏 小東西大禍害
既然提到黴菌,順便就也查到和他由於濕度會有的『關係資訊』 就是那『噁心的小蟲』
室塵螨是體型有點像蜘蛛的節肢動物,屬於粉亞目、塵螨科。
室塵螨的成蟲大小為 0.3 公釐,有八隻腳。因為腳底帶有吸盤,很容易吸附在棉與毛質
衣服、棉被及地毯上。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用肉眼看到。
它們的排泄物非常微小,僅 1 微米﹝10-6 m﹞,因為輕,容易飛揚在空氣中,被人吸入
造成過敏反應。目前所知道室塵?的過敏原有 12 種,除了排泄物之外,皮屑及屍體也會
造成過敏。
臺灣地區的室塵螨有很多種,但最常見的有三種,
歐洲室塵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美洲室塵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及熱帶無爪室塵螨(Blomia tropicalis)。
由於這三種的習慣有些不一樣,所以分布的地方也有差異。
臺北地區以歐洲室塵螨為主,因為它最喜歡的溫度是攝氏 25 度;
南部高雄、屏東及臺東地區以美洲室塵螨為主,它們比較不怕熱,最喜歡的
溫度為攝氏28 度;熱帶無爪室塵螨的生長特性還不很清楚,但是南部地區比北部地區多。
這些室塵螨在適宜的環境、溫度、濕度及營養下,每天平均生產 2 到 4 粒卵,這些卵經
孵化,由幼第一、二、三階段變成塵螨,共約 30 天。30 天左右的塵螨開始繁殖下一代
一世代的時間為60天。如果以最少的一對室塵螨來計算,一個月變 60 隻,而這 60 隻再
過 30 天就變成 3,600 隻,所以繁殖非常快。
由於室塵螨喜歡的環境跟人類很像,很容易
在我們居家環境中生長,如果不注意,一轉眼間,墊被、棉被、枕頭、沙發、地毯都變成
它們的溫床,所以應加以防治。若以布料來比較,絨布布料最容易聚集室塵螨,其次是綿
布,最不容易有室塵螨的是化纖及尼龍布料。
室塵螨的防治方法,最簡易可行的就是利用它的生長特性。室塵螨喜歡在攝氏 25 度到 35
度之間生長
,所以如果把溫度降到 15 度或升高到 45 度就會死亡。(但…人也受不了吧)
實驗結果發現,溫度 15 度之下,只有 1.3% 室塵螨的卵被孵出,並且隨即死亡。
如果溫度更低,塵螨繁殖的速度會更慢。在攝氏 16 度到 20 度之間,一代的壽命長到 120 天,
但繁殖力較差。
因此,有些人以低溫如乾冰來殺死地毯中的室塵螨。而利用高溫清洗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因為不僅可以殺死室塵螨,也可以除去它們的屍體,減低過敏原。通常攝氏 45 度下一個
半小時,50 度下 7 分鐘,60 度下30秒即可殺死室塵螨。不過,清洗時,加些洗潔精,
效果會更好,50 度下 5 分鐘就可達到效果。
利用濕度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室塵螨喜歡在 75% 的濕度下生活,如果把濕度
降到 50% 以下就無法生存

另外,室塵螨也需要有食物及適當的營養才能生長,這些食物主要是人的皮屑、長黴菌的食品、
貓狗口水與皮屑、蟑螂排泄物與屍體等有機物質。
如果屋內食物多,則室塵螨繁殖快,反之則會餓死。
呼~  看完後…我只有一個感覺…. 好想住到『電子防潮箱』裡面去喔……
這邊呢~ 我就不放圖片了~ 我真的超討厭『腳比我多』的東西, 看了讓我感覺好噁心~
打死我也不想去整理那些鬼模樣的圖片,原諒我吧~  想看他長啥模樣的,請自己google一下了~
接著補充第2個 『非常重要』的部份!
尤其是電子防潮箱拿來擺放相機的朋友~  切記! 也是 切忌 啊!
使用防潮箱密封我們的攝影器材時,切記不要使用樟腦丸
因它散發出的氣體含有有毒物質,會損害鏡片鍍膜及膠片。
對這成分有興趣的 相關資料我整理在這:
樟腦 wiki百科 還有這  樟腦丸 百度百科資料 其中兩個成分是比較受到正視的,
一個是 對二氯苯  還有 萘  ,  成分 對二氯苯  相關危害說明 百度百科 另一個
萘(Naphthalene) wiki百科 還有這個網頁  百度百科上的說明
簡單說 這些物質說是侵蝕有點… 過頭,應該說影響了部分的相機中的材質如 塑膠、橡皮、與黏膠
材料等等…  如果以這類東西在延伸看,就是會『揮發性較快』像樟腦丸一樣,一個固定大小
你擺個幾天就揮發慢慢變小的這類『化學品』,都不要放在一個『氣密』、『密閉』的環境中,
例如『防潮箱』這個裡面,誰知道他是不是也含有什麼有影響的物質,慢慢在『侵蝕』你放在
裡面的寶貝呢?  所以~ 別因為心理想,我擺放古董字畫的,丟幾個樟腦丸可以防蟲這樣的觀念
去對待防潮箱,如果你裡面還有擺其他的物件,可能無意中你反倒在『傷害你的珍藏』喔~
這點千萬不要忘記了~
這最後的一點,我想雖然也許很多朋友都應該已經知道,但我還是雞婆一下把它整理在這~
就是不同物件應放置不同濕度的環境
相對濕度 適合物件 一個簡單的整理參考資料:
55-60% 古董、紙幣、傳真紙
45-55% 相機、鏡頭、濾鏡、電腦用品、幻燈片、影帶、CD ROM、PDA、麥克風
40%以下 光電半導體元件、電子零件等製品、半成品。
40-50% 精密加工金屬製品,銀器、銅器、模型車、刀具、量具、儀器等等 有金屬表面氧化可能物品。
40%以下 藥食品、化學品 等 保健食品、中西藥材、乾燥食品、容易受朝結塊等食品物料。
(以40%唯一個簡單的濕度來當區分線,大部分物件擔心發霉、塵螨的再這個最低點就可以安心,但
由於40%已算滿乾燥的環境,要避免可能對紙張、橡皮有所傷害和影響,低於40%以下的大多為較為
特殊需求的藥品、維他命、奶粉、這些平時較常家中看到的部份,茶葉和咖啡由於品種較多,咖啡粉和
咖啡豆就有不同的濕度需求量,還是要看狀況判斷比較好。但有個建議就是,一般粉末或顆粒狀的食品
或藥品,做好都能先使用本身具有密封功能的瓶罐裝好,再放入防潮箱中,一個是避免本身的味道散出
影響其他放在一起的東西,另一個是避免其他的味道被本身給吸收,並且各自不會互相影響彼此,這樣
的存放原則方式比較好。)
記得,畢竟這只是個大分類基本狀況,也許現在的複雜度,像是紙張上的印刷墨水的特殊性,
或是特殊需求的物件條件,都會有些不同的小影響~
吉他、小提琴甚至其他的高等樂器也都有濕度控制的保管需求,但不同的體積和木頭材質,可能需要的
含水量排出和吸收的各自參數是不太相同的,最好還是再購買時可以先有一些原廠的建議保養方式,或是
相關的保養建議手冊,了解確認後再選購或訂製合適的防潮櫃規格,不要冒然的選購『標準化』產品,
不然可能無意中反倒是傷害自己的珍藏而不自知。
說到這,這邊我也說個關於收藏家的小插曲,看看許多『同行』都有特別把『小提琴防潮箱』可以
大剌剌的擺在『產品型號中』,我也好奇的問過公司裡的相關業務,為何收藏家不賣這『小提琴電子
防潮箱』呢?  你知道我提到的答案是什麼嗎?
會特別為自己小提琴收藏需要的防潮箱,由於每一把提琴的『木頭』材質不同,需求狀況不同,
不會有一個『標準值』可以隨便就訂出來,如果因為一個錯誤的使用者『操作』,或是不了解客戶的
提琴材質特性,讓客戶隨便買一個『標準品型號』的方式回去,這個珍貴的一把琴『壞』了,你能
推卸你的責任嗎? 你能說 『收藏家』這個品牌可以這樣的馬虎嗎?  小提琴防潮箱不是和消費機種
這樣『大眾化』型號,在收藏家做事的態度中,小提琴用的防潮箱與博物館、文物館…看待的等級是
相同的,必須了解客戶的實際狀況,再對應出合適的『除濕保管』方式,再收藏家這邊歸類『訂製』
的客製化服務對待。
這樣的一個態度…  也許只有在少數真正收藏家的老客戶中知道吧~
這… 是一個怎麼樣的看法去看待呢? 我想我不多543,留給你自己思考他了~
okok~ 這又花了我好幾天功夫整理的543,還是老話一句,希望能對正確的相關知識有些分享的機會,
有機會,我會再找找別的有興趣的議題來『研究』來543一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