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從「睡眠學習」到主動聆聽


詹志禹:從「睡眠學習」到主動聆聽

2014-11
親子天下雜誌62期
作者:詹志禹


相關關鍵字:
睡眠學習
主動聆聽
教學策略
建構學習
灌輸
自主學習


圖片來源:黃建賓

幾乎所有人文和認知取向的心理學都強調主動而建構的學習,因為意義無法由教師直接「灌輸」進入學生的腦袋,如何才能促進學生學習思考、主動聆聽呢?


有位教師半開玩笑的說:「昨天下午我講課不到十五分鐘,學生竟然睡了一大半。我不太好意思斥責他們,因為前天下午我去參加一場教師研習,台下教師也是睡了一大半。所以,我昨天一面上課,一面祈禱『睡眠學習』有效果!」

若認真分析,其實「睡眠學習」一詞有多種內涵,一指「人在睡覺前學習到的概念或內容經過睡眠之後會強化,因為大腦在睡眠當中會修剪不必要的連結或固定重要的連結」;二指「人在半睡半醒或催眠狀態下,透過潛意識或前意識所進行的學習」;三指「人在睡眠狀態下,一面睡覺一面學習」。第一種內涵有一些大腦科學和心理學研究的基礎,所以學習者如果剝奪睡眠臨時抱佛腳,恐怕學習效果會更差。第二種內涵轉化自佛洛伊德的古老概念,科學研究較少,略帶神祕主義,卻是商品的最愛,所以學習者要注意荷包。第三種內涵尚無可信的理論基礎或科學研究可支持,所以學習者如果在睡覺當中同時播放學習材料(如英文),恐怕只會干擾睡眠。

學習為何不可能「灌輸」?

幾乎所有人文和認知取向的心理學都強調主動而建構的學習(constructive learning)。但是有教師挑戰說:「我平常都使用講述法,我的學生不必建構,還不是照樣考得很好!」

其實,學生在聽講當中若有學習,必有建構歷程。學習來自理解,理解來自主動建構意義(包含訊息、概念、知識和價值觀等);意義不存在於認知對象(包含環境、人事物或自我),認知對象只有學習者未知的特性或結構,學習者必須透過操作、互動、解釋感官所接收到的刺激(聲、光、味、痛、重量、符號等)與反思抽象化,才能對特性或結構賦予意義,才逐步將未知轉為已知。換句話說,輸入學習者心靈的是刺激,不是意義;心靈如果沒有主動解釋刺激,不會產生意義。許多人誤以為意義直接由外界輸入心靈,是因為自己在成長歷程當中對愈來愈多的刺激重複主動賦予意義而變得自動化理解,就不察覺主動性的存在。但從學習的觀點來看,愈熟悉的刺激愈快引發主動詮釋,也愈缺乏學習價值;愈生疏的刺激愈需要注意力和思考,就愈具有學習價值。

正常的學習者在建構意義的時候,並非全然自由、無中生有,而是受限於(同時也是受助於)自己先天的基礎(如大腦結構等)、後天的學習經驗以及認知對象的特性。學習者遇到理解困難時,無法改變先天基礎或認知對象的特性,只能調整自己的概念、假設或基模(schema),如果調適成功就是更深刻的學習。

無建構過程,就沒有學習

所以,聽講的人在心中若無建構理解的過程,必無學習,因為,意義無法由教師直接「灌輸」進入學生的腦袋。「灌輸」是指表達者將腦中的意義直接傳達(transfer)進去接收者的心靈,使意義在雙方的腦海中具有對映關係。「建構」觀點則認為溝通歷程是意義轉化(transform)的歷程,接收者在收到符號刺激之後,會加以解釋(含誤解)、選擇(含忽略)、推論(含插補和無中生有)或重組,這個歷程不是恢復表達者腦中的意義,而是創造性的翻譯表達者的符號刺激。所以,人類在溝通歷程當中只能交互猜測對方的意義,所有的理解都是部分理解且都包含部分誤解。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誤解之所在,因為誤解會被自己設定為理解,除非後續溝通產生反例、矛盾或負面反饋訊息。

教師的重要技能之一就是偵測並解除誤解,所以科學教育界很重視研究學生的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

如何促進主動聆聽?

沒有主動聆聽,就沒有理解。那麼,教師如何促進學生主動聆聽呢?請先觀察一個會議或研討會,誰最主動聆聽?通常順序如下:

一、主席:尤其是必須綜合統整和下結論的主席聽得最專注,但是單純負責控制時間和發言順序的主席,則稍弱。

二、記錄:尤其是必須精確掌握發言要旨並整理清晰結論的記錄聽得最專注,但是打算事後聽錄音帶並寫逐字稿的記錄,則稍弱。

三、回應人:尤其是事先負有回應任務或當場備有回應意圖的人,聽得最專注,但是偶然起意的回應者,則稍弱。

四、提問者:尤其是事先抱著問題而來或當場打算提問的人聽得最專注,但是等到主席或演講者問「有沒有問題」才想問題的人,則稍弱。

五、靜聽者:又可依照順序區分成若干主動等級:?對議題感興趣或有關心者、?對議題無了解但具好奇心者、?對議題無興趣且被迫出席者。







講述者想要促進主動聆聽時,通常都從表達方面著手,例如調整內容難度、安排概念順序、使用視覺意象、連結生活時事、舉實例、說故事等,這些都是好策略。

但是,會議給我們另一個啟示:負有任務必須「動腦且動口」或「動腦且動手」的人,更主動聆聽;任務可以結合不同情境或角色,可以整合動機、思考與行動,所以,當學生負有提問、猜測、選擇、舉例、見證、摘要、轉譯、連結、推論、比較、反駁、評論、歸納或整合等任務時,通常會更主動聆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