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改變,15個關鍵問答
2014-09
親子天下雜誌26期
作者:林韋萱、李佩芬
相關關鍵字:
教學改變
翻轉教室
教育
教課
教師
自主學習
圖片來源:陳完玲
「翻轉」一詞,火紅的在校園、老師、家長間被討論,關於翻轉的意義,在學校和在家庭有哪些可行做法,以下是最核心的十五個觀念。
起步篇
Q1:最近常聽到「翻轉教室」,這詞彙是從何而來?
A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是指將傳統上「課堂講課,回家寫作業」的教學流程倒轉:讓學生在下課時,利用線上學習聽講,課堂上由老師引導完成習題、或做更深度討論。「翻轉」的重點不在「家裡看影片」,目的是讓上課有「更多元的活動」。
這個概念源起於二○○七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兩位化學老師貝格曼(Jonathan Bergmann)與山森(Aaron Sams),為解決學生缺課問題並進行補救教學,於是先錄製影片上傳至YouTube,讓學生自己上網自學;課堂上則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或解惑、或實驗,啟動了翻轉教室濫觴。 然而,讓翻轉教室發揚光大的最大推手,則無法不提到薩曼.可汗(Salman Khan)。他原本是為了指導親戚小孩數學而錄製教學影片上傳網路,這模式受到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注意進而投資。
後來影片內容慢慢擴及各科,使得「學生」人數暴增成為今天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至今,每月都有超過百萬名學生會上網來使用可汗學院,影片點閱次數高達四億七千萬次,影響力愈來愈大。
Q2:常聽到「翻轉教學」或「翻轉教育」,這裡的「翻轉」跟一開始有何不同?
A:雖然在狹義的「翻轉教室」定義中,影片是個重要元素,但隨著「翻轉」的概念不斷延伸,討論也從「教學流程」進展到「教育價值觀」層面。
談到翻轉,目前普遍的核心概念大致包括:扭轉過去課堂上純粹「老師說、學生聽」的單向填鴨,轉而重視「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把學習的發球權還到孩子手上;更看重啟發學生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自主學習能力,並認同多元評量與多元價值。創辦均一教育平台的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便曾歸納翻轉教學的關鍵有三:第一是把學習主體還給學生,第二是讓天賦自由,第三是因材施教。如今,「翻轉」概念的影響力仍不斷擴大中。「讓學生先看影片」成為其中一種方法,但許多教學法也都開始吸納翻轉的精神,透過轉化與在地化,以老師認為最適合自己班上學生的方式,織就「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風貌。
觀察現今的台灣教育現場,以「翻轉」概念為中心的教學脈絡,也呈現百花齊放、共榮共存景象。
如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在課前編製以問題為中心的講義讓孩子「自學」,課堂內則著重「思考」與「表達」;兩年前從日本影響到台灣的「學習共同體」,重視同儕間的聆聽互學,強調「不懂的人要主動去問懂得的」;依學生程度進行分組的「合作學習」,根據不同教學目標而有不同分組策略,也鼓勵「師傅要主動教徒弟」;而「專題探究式學習」,則強調從問題或任務出發,讓學生透過深入探討某個複雜議題,或完成某個精心規劃的任務,而從中習得知識與技能。
但面對百家爭鳴的教學脈絡,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也呼籲,在台灣,「翻轉」某種程度上與「創新」劃上了等號,「但教育不是產品開發,不能為創新而創新。」他期待討論翻轉的教師,應該要了解彼此對翻轉的討論內涵是否一致。
如葉丙成從「是否有具體操作方法」角度切入分析,認為狹義的翻轉主要是專注於各學科知識。焦點在於如何透過「lecture at home, homework in class. 」這種有明確操作方式可依循的模式,培養學生預習、做題目、討論等的習慣跟能力。他並據此邀集了許多教師分享自己的翻轉操作具體步驟,放在網站www.fliptw.org中,對於還沒有太多翻轉經驗的教師,建議還是針對目前教材內容、從有具體步驟與方法的翻轉教室開始,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的學科學習有進步。
因此整體來看,「翻轉」的核心,很重要的是在課堂上能否幫助學生將「知識」深化為「能力」,若只是將傳統填鴨教育數位化,並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育。
Q3:「翻轉」對學生有何好處?孩子的成績會因此變好嗎?
A:提出學思達翻轉概念的教師張輝誠,也曾面臨翻轉與成績之間的拉扯。
他分享:「翻轉,培養的是學生能力,但不一定能反映在考試的記憶與理解。」他舉例,自己曾帶過一個段考成績倒數、但大考成績全校第三的班級,「因為大考是大範圍、考能力,而段考出題則較偏瑣碎記憶。「若考題設計有瑕疵,又無法反映能力,那何必在意平常成績?」張輝誠反問。
新北市龍埔國小教師施信源,使用均一教育平台融入教學一年多,並將經驗寫成〈翻轉教學的十大迷思〉一文,分享於「雲端教室實驗部落格」中。
他以國小的教學經驗觀察,對程度原本就很好的孩子而言,翻轉前後成績差距不大,比較大的價值在於建立自主學習能力;但對學習弱勢的孩子,翻轉的幫助則很明顯:數位科技會讓學生產生動機,加上課堂互動增加,課堂上透過遊戲式教學、小組合作、上台發表等不同策略,重建學習自信後,好表現也容易反映在成績上。
Q4:用過去講述的方式教學,學生成績也很好,有必要翻轉嗎?
A: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觀點來看,「翻轉」提供給學生的能力,絕對會比單純「老師講、學生聽」來得既多且廣,也更能回應未來真實世界對人才的需求。如聆聽、合作、表達、整合、探究等能力,都是學生將來踏入職場必備的重要能力,但這些都無法靠單向吸收的「聽講」習得。
然而,這並非代表「講述法」一無是處,重點在於使用的時機與目的。張輝誠解釋,如學思達的最後步驟「統整」,就是由老師講述,觀看影片也是講述法的一種;台大電機系副教授、也是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計畫的執行長葉丙成則認為,當學生已是能思考、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個體時,講述法可幫助在短時間內抓到核心觀念。翻轉最可貴的,是在於動機與自學能力的提升。至於與成績的關係,「學生成績好,並非是老師的護身符,」張輝誠鼓勵老師,不必以學生成績來論斷自己的成功;能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人,更是身為教師的價值所在。
Q5:翻轉之後,老師會被取代嗎?
A:老師不會被取代,但老師的角色會需要調整與轉換,必須從知識的傳遞者,轉型為教學的製作人。
張輝誠以學思達教學法為例,老師要化身「課堂的主持人」,從知識的傳遞者變為知識的引導者,讓學生看到知識地圖,幫學生找到更好的問題。「翻轉後,老師變成是有創造力、有個性的工作,」他認為。
肯塔基虛擬學校(Kentucky Virtue Campus)前任執行長雷布茲(Daniel Rabuzzi)也指出,線上課程無法取代教師,「因為如何啟發學生動機、營造好的學習環境,在數位充斥的時代更顯珍貴,」擁有哈佛大學歷史博士學位的雷布茲,以歷史課舉例指出,歷史內容千年不變,不需要成千上萬名歷史老師投入講課,「但需要非常多老師研究:怎麼樣讓無聊的歷史課更活化。」
葉丙成認為,即使在過去的年代,也有老師被取代的例子發生,譬如若補習班老師講得比學校精采,學校老師某種程度上也是被取代。「老師應該要從演員轉型成製作人,」他指出,未來的老師,要會設計、規劃教室裡的活動,要能刺激學生思考、與學生對話,以及誘發學生討論。因為這些都是「影片老師」無能為力,卻是課堂教師可以大力揮灑的空間。
Q6:我沒有夥伴,學校也不主動支持。該如何起步?
A:山不轉路轉,許多嘗試新方法的教師,都是從小規模開始;若校內找不到夥伴,就向外去找。
葉丙成鼓勵老師多參加社群或研習,多方觀察其他老師的教學,互相融合後發展出適合自己班上學生的教學方式。另外,臉書上有許多以不同理念出發的備課、教學分享社群,跨越地理障礙,可以提供很多資源與支持。
「行政不支持沒關係,學生支持你就夠了!」張輝誠說,當他開始自編講義,開放教室,結合家長力量入班教學,如曾邀請法國籍的學生媽媽來分享法國文學與童詩,就獲得許多正面迴響。
推動翻轉不遺餘力的葉丙成,其實一開始也沒有用到額外的行政資源,而是在自家書房錄製影片。如今則有許多縣市、機構投入資源,如台北市教育局推動酷課雲、均一教育平台有許多免費教學影片,都是教師可以多加運用的資源。此外,當行政體系無法大規模支持時,也有教師是先以社團方式推動。如在新竹市以推動戶外教育著稱、進而翻轉校園風氣的光武國中,一開始是先從社團時間推動,並結合鄰近學校社團,多年後才讓戶外教育在校園壯大。
不過葉丙成也呼籲行政部門「要有肩膀」。當有老師嘗試創新教法,卻遭到冷眼旁觀甚至扯後腿時,若學校覺得值得推動,就應該站出來承擔。此外,葉丙成也鼓勵老師,一定要給自己設定目標,如「回去後一定要做兩週的創新教學」之類的決心,「能踏出第一步,才是最關鍵的。」
課堂篇
Q7:翻轉以後,覺得自己「沒在上課」。到底在課堂上要做什麼?
A:這是很正常的。新北市龍埔國小教師施信源指出,翻轉教學讓課堂變成「做習題」與「在討論中找答案」的場所,老師說的話變少,一開始會有「沒上課」的感覺,這很自然;但是「老師少講」不代表「學生少學」,孩子透過自學、跟同學討論、當眾發表等方式,學習的深度可能更強。今年剛退休的宜蘭縣復興國中資深生物教師吳月鈴指出,翻轉教學後,課前的「編製學習單、錄製教學影片」,可由另一群有專長的老師來完成,不見得每位老師都要親力親為;但課堂中的「主持討論、發表、總結」則是無可替代,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這很需要功力與學養,是翻轉之前,教師迫切必須加強的能力。
Q8:家長、學生是否會覺得我「沒有在教課」?
A:推動任何變革都需要溝通,尤其學校是親師生都會發聲的場域,在溝通上也要很細緻。
「教學在雲端」社群發起人、也是高雄市中山大學附中地科教師謝隆欽,就有過慘痛經驗。課堂上他播放新聞影片,講解瘋狗浪如何形成,學生卻在週記寫:「地科老師上課都在放影片,我都不知道考試要考什麼。」自此他體悟到與學生溝通的重要,「要讓學生知道多媒體對學習的好處。」
課堂採用均一教育平台教學的施信源,為了爭取學生家長支持,在開學前便一一打電話給每位學生家長,分享翻轉教育理念。
也有教師透過臉書,闡述自己的教學理念。如雲林縣維多利亞雙語小學教師黃碧如,把全班家長加入班級社群,讓家長知道孩子的學習內容,也促進彼此溝通。除日常的教學分享外,她也會藉此傳遞教養觀念與策略,讓家長從質疑變信任,化擔憂為支持。
Q9:如何確保學生會課前預習、看影片?
A:擁有多年翻轉經驗的台中市光榮國中生物教師鍾昌宏認為,翻轉教室的其中一個重點在於「預習」,但預習不一定非使用影片不可,視科目別而有不同做法。若是紙本資料,可觀察學生課本是否有劃重點、做筆記;如果是觀看影片,不同的平台上都有相對應的學習記錄功能。
如鍾昌宏的學生,課前三天會預先預習課本、自己做筆記;課前兩天,在學習網站先行觀看影片,並錄製觀看心得、提問;課前一天,完成老師設計的「預習前測」,讓學生從課本和網路上以開卷方式找答案,反覆測驗直到達到一百分為止。
課堂上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的台北市幸安國小教師羅成泰,則是將「預習單」與「均一平台」搭配使用。如他設計的預習單題目,都會連動至均一教育平台上的某一支教學影片,學生若在預習時遭遇困難,就可以觀看指定影片;同時每道題目都會標示「(1)本來就會這題;(2)看了影片/課本後就會了;(3)看了影片/課本後還是不會」請學生勾選,回收後做為自己授課的參考依據。
透過課堂提問或觀察課前筆記,是許多國小教師檢視孩子預習的方式。
如宜蘭縣凱旋國小教師何昶毅,讓學生在課堂報告預習內容,透過師生提問或兩兩分組討論,間接督促學生預習。黃碧如在語文領域會使用課堂朗讀、簡單提問、學習單;數學領域則透過單元筆記或簡單前測,來了解孩子的預習狀況。
在大學任教的葉丙成,會善用臉書形成「同儕壓力」,如他也會把每週進度放入社群,看過的學生就去按讚,如此沒有預習的同學看到按讚數,就會產生壓力。
面對沒有預習的學生,葉丙成則會堅持有「差別待遇」。如他會劃出課堂一角,請沒有預習的同學在課堂上看影片,有預習的同學才能參與課堂討論與活動,「而且我會把那堂活動設計得特別有趣,讓沒有預習的同學在一旁感到扼腕。」用一點「心機」,誘使學生更重視預習。
Q10:課堂提問時學生常不回答,或總是某幾位學生搶答、主導討論,怎麼辦?
A:任教於國小的施信源建議,「來點競賽、來點鼓勵、來點抽籤、來點掌聲~~」這些課堂的激勵以及活動,會讓學生更有討論的動力。
雲林縣土庫國中教師沈政傑,為了避免積極的同學一味搶答,帶分組討論時,除了抽籤之外,也會儘量採取學業成就弱勢者優先的方式,待各組均發表過後,再把額外補充的機會留給學業成就高的同學。這讓高成就者有學習的挑戰感,低成就者也有一定的發言權。
面對不討論或總是某幾位積極學生發言的情況,以「抽籤」決定發言者,是許多教師會採用的策略。其實,抽籤過程也可以設計得很有趣。
如宜蘭國中教師張毓凌的課堂,一改傳統抽到誰誰就倒楣的刻板印象,而是以抽到同學為圓心,其縱向、橫向同學都要起立的「大十字遊戲式抽籤法」,讓學生保持專注並激發樂趣。
當面對主導性比較強,或乾脆什麼都自己來,不給別人參與,讓其他人都沒機會講話的學生,張輝誠則會將之升格為「觀察人」替其他人評分,讓課堂發言的流動不致失衡。
Q11:我讓學生彼此互評,但學生的評論都趨於膚淺或抽象,如何處理?
A:在國外行之有年的Rubrics評量方式,是一種多面向、多尺度的評量方法,通常是以表格來呈現,可以幫助老師公平客觀多元的評分,也適用於同儕互評。
葉丙成解釋,Rubrics好處是:事先將評分標準訂清楚,讓學生知道努力的目標。若老師想讓同儕練習互評,就要讓學生知道怎樣的表現才叫做優秀,比方說是作業參考幾篇文章、提出幾個論點等等,讓學生有清楚的努力及評估準則。「對於同儕表現的品味,是可以訓練的。」譬如透過公布學生互評成績,一方面透明化作業,一方面也讓大家了解自己評估眼光的好壞。
生物趴辣客發起人、也是新竹市光華國中生物教師簡志祥,也會用Rubrics進行評量。譬如當他要評估孩子「繪圖」能力時,會先思考自己要評什麼項目,製作出類似以下的表格,並且事前就會讓學生知道。
項目
顯微繪圖
1分:繪圖草率,未畫出胞內構造
2分:畫出部分細胞的正確型態,且能畫出胞內構造
3分:畫出每個細胞的正確型態,且能畫出胞內構造
繪圖標示
1分:未標示出構造、倍率,或標示錯誤
2分:部分正確標示出構造名稱、倍率
3分:完全正確標示出構造名稱、倍率
(資料提供:新竹市光華國中生物教師簡志祥)
若孩子為中低年級,孩子給的回饋難免抽象,就需老師循序漸進引導。如宜蘭凱旋國小老師何昶毅說,五年級剛開始,他對於抽象評論仍予肯定,但進入六年級時,便會要求學生給具體回饋。
Q12:成績好的學生,不願帶領、教導成績較差的學生。怎麼辦?
A:南投縣三光國中教務主任邱凱琳觀察,許多優秀學生想從老師身上直接獲得正確知識,覺得教別人是浪費時間。因此她會讓這群學生進行「學習金字塔」專題報告,讓他們在上網搜尋、整理資料的過程當中,逐漸改變對學習的看法,進而正視「教別人」在學習中扮演的價值。
彰化縣溪陽國中教師賴靜慧,則會從發展領導風格的角度切入,定期辦理「小組長增能分享」活動,鼓勵擔任小組長的同學發展適合自己的互動式教學特色。
其實在合作學習的分組策略中,有許多小組計分技巧,目的就在於鼓勵學業成就優勢的學生樂意教導他人。如高雄市右昌國中英語教師林健豐,在座位安排上兼顧同質與異質分組,把程度好的A,夾在程度中等的B與程度弱勢的C中間,方便不同程度的學生相互指導討論;當答案是由成績較好的同學協助、學業成就較低的同學所發表時,便可獲得更高的加分權重。
台中市中港高中教師彭甫堅認為,分組合作學習需要建立在細緻的班級經營基礎上面,除了按成績分組以外,有時候個性更是一個重要考量。如他會找出班上熱心服務的學生,分組時最好每組都有這樣的孩子,協助幫忙照顧較弱勢的同學。
分組過程中,組員吵架想換組的情形也時有耳聞。碰到此情況,彰化縣明倫國中教師陳俊佑的經驗是:介入方式視個案而定,但若重新分組,他會進行「肝膽相照時間」,要求各組不署名寫下組員優、缺點與可改進事項,由組長在各組分享,以增進同組組員了解與向心力。
Q13:若課堂上沒有足夠的電腦或科技設備,該怎麼辦?
A:課堂翻轉,不見得非使用數位科技不可,重要的是學習主體是否轉移至學生身上。 若有必要使用電腦、平板等數位科技,但學校無法做到每個學生都配備一台時,可以善用分組合作學習。
新北市三民高中老師林承龍,曾經嘗試過讓班上的學生都能夠一人一台平板電腦教學,後來發現效果反而沒有全組使用一台來的好。
美國卡南戴瓜小學(Canandaigua Primary School)老師可羅西(Richard Colosi),也曾用十台平板電腦,引導人數多達二十二人的班級。他將學生分成四個組別,每組進行不同的任務,一個任務十五分鐘,時間到全班就要大風吹移到下一組。
如果是學生家裡沒有電腦而無法上網,教師也可引入圖書館、文化中心、社會局、家扶中心或其他社福機構的相關資源。台中市光榮國中鍾昌宏老師的做法是,將家中閒置不用的電腦帶至學校,學生可以利用下課、午修或放學後,至老師辦公室使用。
家庭篇
Q14:身為家長,可以如何支持老師進行「翻轉」呢?
A:若你孩子的老師已投入翻轉,恭喜你!美國教育網站「著色科羅拉多」(¡Colorín Colorado!)中,曾經提出幾個家長可以支持老師的方法:
一、督促小孩預習、看影片。若家裡沒有網路或電腦,可多利用圖書館等公共網路資源。
二、鼓勵孩子按自己步調預習、看影片。若遇到不懂的地方重複看,並且養成隨時做筆記的習慣;也可在初期陪小孩看影片。若孩子的老師有開放教室的機會,也可前往觀課,了解老師的教學方式與思維。
三、與老師保持良好溝通,與老師分享孩子對於創新教學方式的反應,謝謝老師所做的努力。
Q15:孩子的老師教學仍很傳統,如何讓家裡也有「翻轉」的氣氛?
A:在家裡,只要能讓孩子有機會自學、思考、表達、發揮創造力,都是孕育「翻轉精神」的土壤。比方說,以下幾個生活習慣,都能幫助家庭創造翻轉的氛圍:
一、善用睡前互動時間:張輝誠在家跟兒子講《西遊記》,半年後卻發現兒子連主角是誰都忘了,才意識到「講故事」也是種填鴨,無法讓小孩增加記憶。所以,當他要教兒子英文字母時,會問兒子ABC像什麼,讓兒子同時動腦、思考、表達。
二、讓家中環境充滿了動腦的可能:台北市湖山國小教師黃敏惠,家裡沒有電視,但班上孩子最愛去她家玩。黃敏惠家裡隨手可得各種書籍、奇形怪狀的魔術方塊與益智遊戲,讓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其實孩子本來就愛學、愛動腦,只要提供適當環境,他們的探索力是無限的。
三、給孩子機會放空,培養自學好習慣:葉丙成很反對家長在孩子國小時就強迫性的帶去補習,「與其小學就逼著他補習,為什麼不讓他從小學開始培養自學的習慣?如果小學自學的習慣能培養起來,那到國中,就輕鬆很多了,」他覺得,該把下課時間留給孩子,讓他們安排自己的時間學習自己想學的。
四、正視孩子的每個疑惑:張輝誠小時候一直有個疑惑:「如果我們家沒錢,為什麼不能自己印鈔票?」
哥哥只能回答皮毛,經他追問,發現這是非常大的問題。張輝誠說:「孩子小的時候,對這世界充滿了問題。但到了國小以後就不再問問題了,因為老師一直告訴他答案,這個就是我們對小孩最大的傷害。」
當小孩開始問問題時,父母老師一定要發揮「忍」功,忍住自己回應的反應,不要那麼快告訴他答案,而是帶著他查資料,或是不斷再反問問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翻轉」的原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