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學數學,也可以很不一樣

學數學,也可以很不一樣

  • 作者:陳之華
  •  
  • 2009.10.07
相關關鍵字:
    芬蘭學生的數理成績連續多年在全球評比上拔得頭籌,探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芬蘭數學教育強調理解研析、整體思考,而非局限於反覆的演算。

    幾年前,我在赫爾辛基大學上芬蘭語文課的時候,老師要大家相互練習對話,那堂課正好碰到數字練習老師舉起的圖片是某人買了十五個A,再加買了八個C之類的問題,而加總的數字,就從我的腦中一閃,隨即說出標準答案,換來了同學的齊聲讚許:厲害!

    這或許是許多亞洲人在歐美國家偶爾會遇上的「讚揚」吧?國人初到海外,對於有些超商人員的結帳速度不夠靈敏從整數減下來的找零錢方式不耐煩,我們早已拿著算好的零錢等著,但卻將店家弄得糊里糊塗的,人家還得將你給的零錢一五一十的還給你。

    這種在西方人眼中猶如「算術神童」一般的能耐,成為亞洲人普遍帶給世人的特質印象,連曾經在赫爾辛基國際學校念過書的小女兒都說:天啊,走起路來好像有一股風,班上同學真以為東方人的數學有多厲害咧!

    文化不同,教學概念差異大

    陸續在北歐待了多年,在孩漸漸長成我也同時觀察與深入探索之餘,發現隨著文化不同,對於每一門學科的認知與學習方式,其實根本哲理與教學概念上大不相同。而不同文化對於學生學習進程的要求,以及學習成果評量、認知的差異,更可能極為碩大。
    於是,我不再習慣只是去看表面上的分數與考試成果,而會去探究這門學科其中的學問是如何建構和進行教學,再從孩子曾經花費的精力與培養出來的學習興趣、動力,去估量這一個文化或地區的學生在某一個學科領域的表現與成果。

    數學的概念與計算方式,或許有些放諸四海皆準的地方,但不一樣的教學理念與文化背景,所呈現出來的學習模式與時間花費,必然決定了學習成效與樂趣。如果只是來談一個國家整體中學生的數學成績表現,並以學生學習時數和教師、家長所花經費相對較少來說,那芬蘭中學生的數學水準絕對是拔得頭籌。

    原因不外乎芬蘭真的用了最少的時間和力氣,就達到了整齊的高素質以學校教育所能提供的教學來說,芬蘭確實做到了學生不分社經環境背景、資質高低優劣,展現出全球學生程度落差最小的水平。

    數學學習不只是演算與計算

    早在一九六○年代,芬蘭就受到西方數學教育潮流的衝擊,注入了「新數學」(一九六○至一九七○年)的概念,並逐步以「回到基本面」(一九六八至一九八○年)、「解決問題能力」(一九七八年以後)、「運用數學能力」(一九九四年以後),為學生建構數學能力的主體。

    爾後在一九七○年代的教育改革,它將基礎教育的學習與所有人民的素質水準建構起關聯性。這種新的教育理念挹注,以及不同時期的「由下而上」階段性教改修正,使不同學門的知識,不斷融入教改過程中。

    一九八七一九八九年間,芬蘭以數理科學為主導的雷寇拉委員會Leikola Committee)認為,芬蘭的數學教育必須要有所改革,並由一組專家來發展數學教育當時在英國、瑞典等不同國家之間,對於數學教育應著重的內容都有重大變革,研究學者之間不斷討論,教育界對於數學學習的基本概念,都跟著改變了。

    數學不只是演算與計算而已,數學的學習必須要與學生個人的身心成長、思想發展、個人未來生活的形塑等等,都有所關聯。因此,應以強調問題的界定與解決問題的整體能力為主,從而發展出學生的數學邏輯思考,以及相應而生的教育方式。

    所以,芬蘭現今的數學教育基礎概念就在於:

    一、必須要發展學生對於所處世界與周遭環境、事物的分類能力,並能學會研析和尋求各類型解決模組也就是說,教師不應該只給予學生已經編撰或思想定型化的概念與事物,必須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學生自主研習與思想的啟發。

    二、教師必須視學生為主動收集、分析和知識的累積者,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在修整、完成數理架構,以及建立解決問題模式的思考中,不斷累積學習而達成。

    三、教師必須鼓勵學生運用更多思考的模式,而非只關注在課程內容是什麼。數學必須對於所有新的觀念、知識、創新、應用等都抱持開放態度。數學,真的不是只有培養計算能力,而必須謹慎的審視「數學」這門學科的內容,必須勇於拋開建立數學理解架構過程中,所有不必要的枝微末節。

    四、數學學科應該與其他的知識學門相互結合,並創造出不同學科間的整合和運用。另外,建立新的數學評量方式,其中必須包含學習與思考的過程,並讓學生明瞭自己的學習進度。

    五、數學課程必須保有足夠的彈性,讓新的科技與思維得以融入在日後的教學模式裡,法令規章也必須對日後可能運用到數學上的科技,提供相當的彈性空間。

    六、數學課程設計,必須要讓學校和地方縣市政府可以提供更多或進階的學習;而且教育必須要投注在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上。

    芬蘭在一九九四年的課程綱領裡,更明確的將數學這門學科的教育方式,回歸到「學習」本身,強調學習數學或任何的其他學科知識,都必須要能夠同時發展每個孩子大腦裡面的其他部位。於是數學學科相關資訊的分類與教學,從概念、演算、定理等等都同時並重而學生收集、研修和理解這些資訊的過程,必須要被關注、強調,因為解讀與了解數學,就和學會算式、解答問題的本身一樣重要。

    將數學運用於生活才是成功

    大女兒在芬蘭就讀七年級時,學校就要求學生購買工程用計算機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所製造,因為教學概念上認為,雖然算式與演練是學生要學習的重點,但是學生必須要學會使用適當的工具來進行運算也就是,任何電腦與機械可以算出的答案,實在不需要耗費過多的人腦去訓練與記憶。

    演算能力固然重要,但芬蘭卻相信數學的有趣與能力建構,是讓學生了解、適應、喜愛數字的各種變化,以及學會去思考各種數理上的關聯數字背後無窮盡趣味性的關鍵。

    此外北歐社會有一個根深固的思維,他們不會給予不按部就班「偷跑」的孩子與家庭任何掌聲反而會說,老師還沒有教到那裡,不應該也不需要先學!整個教育體系就是一再強調如果學生只學得、演練了算式與技巧,而無法懂得其中的數學理念對於人生成長與日後頭腦發展,並沒有任何的實質意義。而對於學習表現不夠好的學生,學校和教師都會適時予以補強。

    翻開芬蘭國中數學課本,這在一綱多本的芬蘭,學生在「正常」的上課時數裡就能完成所有的學習,從不需要補習學期期間從來沒有所謂的統一標準化考題,也不會以不斷大小考和競試來測驗學生的程度,更不會一再要求測出「鑑別度」和不斷進行排名、比序。
    希望尊重學生的個別發展、回歸教學基本理念、重視學習弱勢的教育,卻讓芬蘭的數理成績佔了多年全球評比的上風。

    當我跟雷奧帕金博士Dr. Leo Pakhin)問起:為什麼芬蘭不強調算式反覆的演練呢?他說:這只會對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致,帶來無可挽回的破壞!

    我接著問:為什麼會讓國一的孩子開始使用工程計算機?答覆是:計算機又算什麼?我們還在思考應該如何將其他的科技引用在教學上呢!

    或許,芬蘭孩子的演算能力比我們日日操練後的速度差了一截或許他們的奧林匹克數理獎項總是沒有我們的學生拿得多但就如同帕金博士等官員和專家們笑開懷說:「我們數學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孩子,知道在日後的生活中,什麼時候可以運用到這門科學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