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排對座位,就能提升學習成效

林健豐:排對座位,就能提升學習成效

林健豐:排對座位,就能提升學習成效
圖片來源:莊舒仲
林健豐自創「區分性ABC教學法」,在安排座位並分組後,就能讓學習力強的學生有成就感;學習力弱的學生有參與感。
光座位排得好,就可以讓孩子學習成效提高不少,」高雄市右昌國中英語教師林健豐自信的說。在他的班上,小朋友依學習程度與能力,分成了ABC三組,需要補救或學習弱勢的學生,集中在中間兩排,旁邊左右各是學習力較優的,最外兩側則是能力中上的學生,「如果需要拉抬哪一組別時,就把孩子調集到中間,」他說。
手中拿著一張座位表,林健豐說,每位學生上課時都會有,裡頭以ABC記載著各個學生的座位位置,同時還有小組長的任務和工作。他說,學生心裡都知道,這張表代表著每個人的學習程度,但老師必須讓他們不會覺得被貼上標籤,這在事前溝通必須講清楚。他解釋,因為不同學科,學生的程度也不同,在英語是A,在數學可能變C,所以學生對於分組,只要明白是為了幫助他們學習,心理上的抗拒與反彈就會降至最低。
依學生程度分組,提問也不同
八月份,右昌國中新生剛進班級上暑期先修課程,林健豐用一本入門英文雜誌當教材,全體唸完課文後,先花十到十五分鐘講解內容,他就讓出講台讓各小組聚集,以分組合作學習開啟課堂主旋律。「這時老師的角色,變成像是節目主持人,要懂得掌握時間流程和互動節奏,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不同程度學生答題、討論與互動,」他說。
如C區學生可以請教A區學生,或與同學討論內文中不懂的單字或文句意思。緊接著進行分組競賽,C區學生展開PK或搶答,「每位學生都要回答,一個都不放過!」林健豐強調,對C區學生的問題要簡化並減量,容易到讓學生可現學現賣,提升參與度與學習動機。
B區學生的做法又有不同。B區學生著重在精熟基礎練習,搭配漸進式提示,引導學生對問題再補充或更正。A區則再深化或探索問題,以挑戰性任務進行練習,這時就要倚賴老師的提問技巧。
林健豐舉例,C是看一張圖,說出「這是什麼」,B則是問「圖中的人物在做什麼」,而A則以開放題或課外應用,詢問他們「圖中的人物,能夠做什麼」,透過有層次的提問,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發揮。
藉著能力較優學生的幫助,原本能力落後的學生,可以找到學習的救生圈,不再因為聽不懂而發呆放空。配合老師的善意引導,以最基礎的問題,甚至提供各種提示和協助,讓他只要願意開口,幾乎都可以答對,而且還有加分機會,一步步的提升學習動機和興趣。
而英語好的學生也沒閒著。他們必須幫助同學,還得接受老師設計更有難度的進階題目挑戰,甚至被指派為小老師,上台解答同學提出的各種疑難雜症,根本沒時間覺得無聊;加上能力受肯定,感受到被重視的成就感,追求更卓越的學習心態,變得更為積極。
自創教學法,降低「學習雙峰」
林健豐指出,英語程度各異的ABC三人小組,先異質合作,再同質競賽,實踐了「分組合作學習」和「差異化教學」兩種觀念,雖然在同一間教室上課,但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獲得適合他們的學習課程,「一口氣把資優、有效和補救教學三種教學目的融合在一起,學習弱勢生也不需要再利用午休、課後或假日進行補救,花這麼多時間學習,孩子真的很累。
林健豐指出,「區分性ABC教學法」適合應用在「學習雙峰」明顯的學科上,像是英語、數學、理化等;而在國文、社會等科目,教學成效可能不那麼明顯可看出改變,但他認為,學習態度和動機一定會增強。
在C端的學生會慢慢往B走,而B的學生,可能就變成A,甚至變成A,」林健豐觀察,曾有學生原本在B區,後來反而超越同組的A夥伴,而原在C區的學生,也會開始想自我挑戰。過去考試時,他會把同一種考卷設計成兩種,一種有許多輔助鷹架的提示和資訊,幫助學習弱勢的學生能夠自信答題,甚至有些題目還能選擇不用回答,但後來C區學生會主動詢問:「可不可以試著作答?」孩子變得更勇於挑戰自我。
林健豐班上的學生小進,便在回饋單上告訴他,小學上英語都在睡覺,現在變得比較有興趣,尤其小組長會叮嚀他上課和提醒自己背單字,讓他感覺自己的破英語有進步;另一位學生小翔則感謝他的小組長,在上課遇到困難總會主動協助,讓自己變得有自信,學習也更有目標,想跟她一樣把英語學好再幫助其他同學。很多學生不說自己,反而透過文字表達對同學幫助自己的感謝,這讓林健豐尤其感到開心。
念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輔修英語的林健豐,十三年前一踏入國中教育圈,教的就是資優生與身障生兩種極端型學生。隔年,他改教一般生與資優生,他開始思考如何把資優生教學的精髓,套用在一般生身上,這個想法與教育部倡導的差異化教學恰恰吻合。
談到翻轉教室的起因,林健豐表示,一直都在嘗試有效教學,只是沒想過用明確的方法說明。直到近兩年,陸續接觸了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的「差異化教學」、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的「分組合作學習及班級經營」,以及台北市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張輝誠的「學思達教學法」三種觀點,發現原來自己在做的,就是融合這三項教學觀念。透過實務操作,他自創了「區分性ABC教學法」,透過分組合作學習融入差異化教學設計,達成有效教學目標。
推動教學法在其他學科運用
林健豐在念書時,從大二開始,就必須到教室實習,自己要設計課程教導學生。林健豐認為,這段時間,讓他對設計課程和教學理論產生興趣,當了老師後,也隨時隨地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更有收穫,也更有自信學習。
目前,林健豐除了擔任高雄市教育局國教輔導團英語科的輔導員外,也常受邀到外縣市各級學校介紹他的「區分性ABC教學法」。
他笑說,剛開始,與他合作的各科老師覺得不錯拿來試試,反應都出奇得好,甚至有些外縣市高中教師,在他的部落格反應說,只上了一個月,就感覺出成效。最讓林健豐訝異的是,老師的創新和舉一反十的變通能力,「很多人接觸後會告訴我,數學科、社會科也可以怎麼運用,連我自己都沒想過。」
不過林健豐也坦承,「區分性ABC教學法」在授課前的學生分組、授課時的內容和問題設計,以及課間的提問技巧和掌握學生心理等,都有賴老師教學經驗和臨場主持力。他笑說,或許因曾經擔任輔導主任,又一直以差異化教學指導資優生,使得推動相對容易,也讓不同程度孩子都能真正投入學習,營造教室裡學習的春天。
林健豐 小檔案
科目:英語  教學資歷:13年
翻轉教學好點子:
1.融合分組合作學習與差異化教學,採「區分性ABC教學法」的座位排列方式。
2.上課依程度設定提問層次,讓學生從小組異質合作開始,再同程度間搶答競爭。
翻轉教育實戰指南
26期 翻轉教育實戰指南
3.針對學習弱勢學生,設計有輔助鷹架與提示資訊的考卷,協助自信答題。
什麼是「區分性ABC教學法」?
依學生學科能力由強到弱分為ABC。之後把能力最弱的學生座位排在教室中間,在前有老師,旁邊有小老師(A組學生)的鷹架輔助下,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