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學大禹治水疏通幼兒情緒


作者:資深蒙特梭利老師 李坤珊
2011-04 親子天下雜誌 22期

孩子生氣了,勸他「別生氣」往往無效,反而讓他更生氣,為什麼? 當幼兒發脾氣時,接納、同理孩子的感受,幫他釐清原因, 他才聽得進大人的建議,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圖片來源:楊煥世 攝



今年就等這一場》李坤珊老師2015親子天下baby寶寶講堂:如何從小帶領孩子掌握情緒,免費報名,先搶先贏>>

我們常以「負面情緒」這個名詞來界定生氣、嫉妒、悲傷……以「正面情緒」來形容快樂、滿足……。在這樣「正面」相對「負面」的分類下,成人不免會在教養孩子的成績單裡,把目標定在:我要孩子是快樂的,負面情緒愈少愈好;就算有,也希望它們一發生,能很快就控制住。

這樣的想法沒有錯,是以愛為出發點,我們當然希望孩子一天到晚笑嘻嘻、快快樂樂的。但以「正面」相對「負面」的分類和認知,卻可能造成我們在面對幼兒發脾氣、哭鬧、嫉妒時,採取「阻擋」和「拔除」的做法,企圖讓生氣消音或消滅,以為消音或消滅就能讓生氣遁形或絕跡。所以下列說法,你應該常聽到:

「小孩子這麼愛生氣,這樣就沒人愛。」

「那有什麼好生氣的,好了,別氣了!」

「阻擋」和「拔除」的做法,讓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的父親鯀以「圍堵」的方式來治水患,結果不但不能阻止水患,反而讓水到處竄流,於是水成了可怕的禍害。大禹卻以「疏通」的方式來引導水流,不但控制住了水患,還把水轉換成能源,幫助人民。

生氣是「正常」的情緒

水不會消失,正如一個人不可能不生氣。水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生氣是人情緒的一分子。所以一個人(大人和小孩)會覺得快樂,也會有生氣的時候,那都是正常的。實際上也是如此!我們的情緒,不管是哪一種,善用它們,其實都有利人的生存機會。比如說,「害怕」讓人在面對危險時,提高警覺;「生氣」讓人在面對不利的情況時,有了警示,甚至設法改變情況。

我們面對幼兒哭鬧和發脾氣時,在認知的層面上,若能把它們看成是「正常孩子」的一部分:每個孩子都會有快樂和生氣的時候,那我們在處理時,就比較不會直覺的只想要孩子去除或壓抑「生氣」的感受,比如說,「別再生氣了。」「你再哭,我就要處罰你了。」壓抑孩子的感受,正如鯀的治水。壓抑孩子的生氣,並不會讓它銷聲,反倒是在累積它,直到爆發;壓抑孩子的生氣,也並不會讓它匿跡,反倒是在讓它變形,以另一種方式出現。

把生氣看成是「正常孩子」的一部分,也使得成人在處理上,容易同理或了解孩子的感受。同理或了解孩子的感受,並不表示要你「贊同」孩子的哭鬧或摔東西的行為。這裡指的是,我們能設身處地的替孩子想:為什麼他那麼生氣?因為能設身處地,才能較正確的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找到了原因,也才比較有可能「對症下藥」,引導孩子找到「疏通」(合情、合理、也做得到)的方法。

以「疏通」來處理孩子的生氣,不但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壞孩子,或覺得自己既然是壞孩子,那發脾氣是「理所當然」的。更進一步積極的來說,「疏通」反而在幫助孩子指認(identify)自己的情緒,也有機會讓孩子了解:自己為什麼發脾氣?有什麼方法調節自己的生氣?

疏通情緒:接納、指認和調節

許多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像是滿足、害怕、難過……等。但因為嬰幼兒並不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所以需要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

幼兒要在三歲以後,才能指認自己的情緒,像這是難過、那是快樂、他很開心、我很生氣。也需要很多的經驗,才能理解「事件」與「情緒」間的連結關係,像媽媽離開了,我很傷心;他拿我的玩具,所以我很生氣。

不管是指認自己的情緒,或能了解「事件」與「情緒」間的連結關係,這些能力都是隨著時間和經驗逐漸發展成熟。很多時候,當幼兒發脾氣時,其實他並不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也說不上來(或無法分析)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雪上加霜的是,很多時候,情緒是以雙重相疊的方式出現,讓孩子覺得失控、焦慮、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幼兒需要我們幫助,幫助他了解自己、釐清原因;更重要的是,幫助他了解他的「反應」是正常的,我們了解他、接納他。

被了解和接納,是情緒能平復的第一層:「我的氣憤是正常的,他(她)了解我的情感受傷了」。其實在大人的世界裡,我們的情緒也常常不被接納和理解,我們也常被迫要趕快壓下自己的情緒。我們也常聽見別人對我們說:「別再生氣了。」「想開一點吧。」「有什麼好難過的!」換句話說,當我們聽到別人這樣說時,得趕快壓下目前的受傷感受,因為那是偏離正道的,要想開一點。但問題是,那樣的壓抑是無用的,那不是疏通,而是阻塞。

千萬別誤會,「贊同」和「了解、接納」間不是等號關係!「了解、接納」並不是指成人贊成或鼓勵孩子發脾氣,它指的是我們同理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成人是多麼的關心和理解他!因為在了解和接納裡,孩子才能安心的了解自己怎麼了;才聽得進去大人的疏導和引導;才了解下次有類似事情發生時,可以採取什麼做法;才了解這次自己的「做法」有什麼不合適(比如躺在地上哭鬧、摔東西)或合適的地方。

避免被情緒帶著走

在處理幼兒的生氣事件時,大人最該避免的是,也被捲入幼兒的情緒裡。一旦成人也開始生氣,只會讓幼兒更困惑、害怕、生氣,更覺得這個大人不可靠。

開學第一天,早上八點四十五分。我搖鈴,請所有小朋友到教室正中央已畫好的橢圓形線上坐下。一直在教室裡繞圈圈的四歲新生史帝夫,拒絕合作。我的助教耐心的一直勸他,卻引發他憤怒的踢桌椅大喊:「我恨這裡,我討厭新教室,我恨你。」

於是我示意助教接手團體的唱歌活動。我把史帝夫帶到門口的角落,對他說了幾句話後,他就跟著我,走到線上,坐了下來。助教驚訝的看著我。線上活動一結束,馬上問說:「你到底對他說了什麼?為什麼他能從那樣的盛怒,變成合作的跟你坐在線上?」以下是我和史帝夫的對話:

「我知道你恨新教室,你恨新老師,你想回到雪麗老師的班上。」(幫助孩子指認情緒,記得使用孩子的話)

史帝夫一直點頭。

「你好生氣!你好生氣你不能去雪麗老師的班上。你也好害怕待在這裡,對不對?」(幫助孩子釐清事件和情緒間的關聯性)

「每個人都會生氣,生氣沒有關係。」(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

史帝夫說:「我不想來這裡,我真的很生氣。」

「我知道,你好生氣!你需要我抱一下嗎?」(提供安撫的建議)

輕輕的抱史帝夫幾下後,我說:「我知道,你好生氣,生氣沒有關係。」(再次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

「但你用力踢桌椅、對瑪莉老師大聲吼叫,這樣你會受傷、會把東西弄壞,也會讓想幫你的人難過,是不合適的。等一下我帶你去把桌椅扶好擺正,也去跟瑪莉老師說抱歉。」(幫助孩子了解自己這次所選擇的行為,是不合適的,要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現在必須回到線上,帶大家唱歌。你要跟我去,坐在我旁邊嗎?還是你想坐在旁邊的小椅子上,看我們唱歌?」(提供目前孩子能做的選擇,幫助他往前走)

史帝夫年紀小,發這麼大的脾氣時,對自己的反應不但很困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在他身旁的成人,若能像鏡子一樣,先如實的指認他的情緒,他會立即覺得他被了解、接納。覺得自己被了解、接納,氣憤的強度就會立即降低,也會覺得大人真的了解、關愛他。有了信任的基礎,他就聽得進大人的調節建議,也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那天,四歲的庫克到我面前來,一手抱著他的小毛毯,一手放在嘴裡吸,他說:「你可以幫我把搖椅拿進來嗎?我需要坐一下。」就這樣,他在我身旁搖呀搖的,搖了二十分鐘,然後決定去畫畫。庫克一感到很悲傷、很氣憤,就會用這個方法來調節自己當下的情緒,直到他再擁有往前走的力量。他能這麼做,是庫克、助教和我六個月來努力的結果。

李坤珊專欄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系博士,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的教師訓練中心和幼兒園,育有一兒一女。

教學專長:幼兒發展、兒童文學、幼兒課程設計與教學、幼兒外語教學、幼兒語文與數學教學、蒙特梭利教學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