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你是「人在心不在」的爸媽?

你是「人在心不在」的爸媽?

作者:李宜蓁
2015-06 親子天下雜誌 68期

這是一個靜下來就會焦慮的分心時代,當你和孩子「在一起」卻放不下手機,心裡牽掛著工作,小心你已陷入「人在,心不在」的教養冷暴力。在國外發展已久的 「正念」(Mindfulness),從醫界、企業界,延伸到教育界。「正念教養」不是教小孩,而是需要爸媽先回到自己,扭轉卡死的親子關係,找到轉變的 起點。
攝影:張緯宇攝


我們是很拚的父母。處在認知學習為主流的教養環境下,我們總想給孩子學更多的「○○力」,借用許多企業管理的高效能理論,把小孩當成「專案」處理,時常忽略情感上與孩子同在。


我們也是很忙的父母。身在分心、多工時代,等早餐、搭電梯就算只有一分鐘,都要滑一下手機,常常快速回了LINE才驚覺:「怎麼又傳錯群組了!」我們不能靜,靜下來似乎會引發莫名的焦慮。

我們好擔心孩子沉迷3C,但陪伴孩子的當下,比較沉迷的有時是我們自己。「人在,心不在」的陪伴,有時是工作萬不得已,但忙亂的生活步調長久下來竟會侵蝕親子關係。

心不在的陪伴,不利情緒教養

二○一四年,美國醫學期刊《小兒科》報導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指出,用餐期間家長愈沉迷使用手機,跟小孩的互動愈焦躁、愈容易變成怒吼媽。親子互動時間減少更可能延緩孩子正常的語言發展。

還有,台灣首次針對幼兒的大型長期研究「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研究」,已將「新手媽媽一邊哺乳、一邊使用3C產品」的行為跟時間,列入可能不利情緒教養的指標之一。因為缺乏眼神交流的互動,親子就無法建立安全依附關係。

二○一四年,中國一份《國民家庭親子關係報告》指出,七成家長陪孩子時會變成低頭族。中國媒體形容,缺「心」的陪伴會讓孩子嚴重缺乏「被愛感」,根本是種「冷暴力」。

愈努力、愈挫折,我們明明那麼認真當父母,也不是不願意改,問題是「如果我們沒自覺,要怎麼改」。

在一個靜下來就會焦慮的分心時代,父母最需要的是鍛鍊「正念教養」的內功。這樣內功把注意力拉回當下,看看自己怎麼了?仔細觀察自己的身體、情緒跟想法,並且不批判的接受自己當下狀態。

正念教養將重點放在父母身上,而非傳授教小孩的技巧,唯有父母照顧好自己,才有機會看見並關照孩子真正的需要,杏語心靈診所主任治療師蘇湘婷說。 「正念」二字聽來很玄妙虛無,但情緒教養專家楊俐容解釋,正念核心概念就是心理學常用的「自我覺察」跟「接納」,再搭配許多的身心放鬆術。

職業婦女惠晴經歷重要客戶提案失敗的挫折,身心疲憊仍硬撐拚出一頓營養滿點的晚餐,小孩先抱怨不好吃、接著打破碗,飯菜四散讓她失控怒飆小孩:「我 需要一個新的人生!」先生卻一旁淡定說:「沒必要,你現在只需要一個新的碗。」如果當下惠晴能先避開餐桌戰場,深呼吸、感覺肩頸的緊繃,看見壞情緒早已超 載,下次放過自己直接去外面吃,而小孩只是不小心觸發了地雷,她就不用如此挫折。

若缺乏正念沉澱的內功,父母容易被常有的負向情緒、以及孩子的反覆行為卡死,正念可以幫助你打破教養壞習慣。

精神科醫師林怡青解釋,正念教養就像告訴父母做教養不忘維持淡定,透過呼吸、冥想,回頭看看自己的狀態,「親子關係的問題如同一杯水的雜質,就像等一杯搖晃的水慢慢靜下來,混濁的雜質自然會被看見。」




企業界:Google用它提升員工效能

沒有自覺並非父母獨有的困境,而是整個分心世代的挑戰,這也說明了為何三十六年前就有的「正念」風潮至今風靡全美。一九七九年正念祖師爺、美國麻省 理工博士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在麻州大學醫學院推行了「正念減壓」(MBSR)課程,有效幫助一群失眠、焦慮跟受慢性疼痛所苦的病人。

正念不是宗教,經豐富科學研究證實,正念可達到身心放鬆減壓、提升專注力、增加認知控制與情緒穩定度。《時代》雜誌過去兩年以兩次封面故事報導,正念除了醫療更跨足企業、軍事跟教育,成為社會主流思想的盛況。

美國科技公司Google從二○○七年獨創的員工正念成長課程「搜尋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教授專注、自我覺察跟打造心智好習慣,原本被譏為「嬉皮玩意」,現在卻是排隊大爆滿,員工不僅找回專注力、提升工作效能,更學會傾 聽、控制壞脾氣,改掉以往面對壓力的壞習慣,正念帶來的自覺跟平靜,對個人生活、婚姻關係都大有益處。

教育界:心寧靜運動讓孩子更穩定

相對於習慣外求的傳統教育觀念,正念能帶來發自內在的穩定力量。

台灣有些地方已默默在實踐「正念教養」。比方提倡情緒覺察管理的靈鷲山心寧靜全球教師團,四年來也已在全台五十個學校推廣「上課前寧靜一分鐘」運 動,舉辦多次「心寧靜情緒管理教師研習營」。宜蘭市凱旋國中的親師生大調查發現,心寧靜運動明顯增加孩子專注程度與學校效率、降低考試失誤,讓狂飆的青少 年能自發寧靜下來。

台北市石牌國小老師張世傑從三年前推廣的PQ(Present Quotient)覺察教育,把很玄妙的覺察功夫變成一連串好玩的生活練習;心理衛生界則有「正念心理學」課程的推廣,主要應用於醫學跟三明治族群諮商上;以「正念靜心」為關鍵字的教養書也在書市上大量出現。

其他學校系統也有類似概念早就持續進行中。譬如華德福學校在孩子八年級前拒絕3C、電視的刺激,以保護孩子的感官體驗,讓孩子專注打毛線、在一天課 程中穿插動與靜的內容,早上晨圈、放學結束圈儀式來幫助孩子整理身心;蒙特梭利幼兒園強調孩子獨立「專注工作」、放音樂「走線」的做法,都是在幫助孩子自 我覺察跟整理身心。

資深老師常嘆道,現在的孩子很聰明、但是情緒很浮躁,校園內也不時傳來暴走、攻擊等極端性格的個案。教育現場長年推廣的品格教育,似乎無法解決校園情緒困擾的內在問題。

台北市忠孝國小老師陳建榮說,當這些孩子的家長被請到學校處理問題時,老師一看到家長,問題根源就了然於胸,因為「暴走兒的背後,通常有一個更為暴 走的家長。」張世傑感嘆,不管是品格教育或外在的獎懲要求,「傳統教育把孩子成長責任往外推給老師跟家長,強調優勝劣敗、高低比較,不斷讓孩子受傷,我希 望用覺察教育讓他們看見自己,並且有能力接納自己。」

親子一起練,享受相處的同在感

除了許多的「○○力」,想一想,你可以送孩子最珍貴的人生禮物會是什麼?華人正念減壓中心負責人、同時是兩個孩子媽媽的胡君梅說:「正念是發自內 在、安頓自己的能力。但學校幾乎沒教,我們自己也不太會。」學習正念後她才發現,她教育孩子時會不知不覺把過去、現在、未來通通扯在一起。孩子愈大,父母 未覺察的期待擔憂愈高,衝撞自然愈多。正念讓她把注意力拉回「當下」。衝突中她覺察到自己身心失衡時,會先照顧自己;也溫和的提醒自己不需那麼快評斷是非 對錯。用心看見孩子當下的真實樣貌,接納他們的本質,是對孩子、更是對自己的仁慈。

正念教養不是魔法,不會一覺醒來就變成溫柔堅定的父母。卡巴金自己身為父親跟祖父,三十幾年來四處教授、練習正念,仍經常做不到平靜、仁慈、溫柔、 專注當下、不困惑、不失落,但他說只要秉持正念,便得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教養,有彈性採取未曾使用過、微小卻重要、有時甚至非常關鍵的改變。

4G手機廣告詞「世界愈快、心愈慢」,是很有正念精髓的一句話,但請記得先關掉電腦螢幕、放下手機,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跟重要的家人身上,創造珍貴的同在感。

楊俐容還小時,母親在烤麵包機外頭的布上,用粗線繡了楊俐容跟哥哥、弟弟的小人形狀。烤麵包機啟用那一天,母親還特地把三兄妹叫過來,指著那塊布 說:「看,這就是你們三個喔!」就像現在年輕人酷愛自拍一樣,楊俐容看著手工繡的三個牽手小人代表著自己,覺得超得意,心頭一陣暖,到現在三兄妹見面都會 聊起那一個很有「同在感」的時刻。從今天起,不妨試試正念教養,慢下來,捕捉並享受為人父母稍縱即逝的幸福感。

破除對正念的8種誤解:

1.正念不是佛教,練習正念不會出家,而是自我覺察、觀照內心。

2.正念跟正向心理學不一樣,不會要求對抗或迴避負面情緒,正念接納不完美、不勇敢。

3.正念不只是瑜伽、冥想跟靜坐,這些都只是達到正念狀態的途徑之一,重點在內觀。

4.正念練習不硬性規定服裝、場地的要求,一切從簡單的深呼吸練起。

5.正念教養不會要求禁止大人、小孩使用3C產品,而是拒絕無意識的過度刺激。

6.強調「接納」的正念教養不代表不能管教小孩,情緒無好壞、但行為仍有對錯。

7.正念教養有其限制,不能保證孩子從此很好教,仍需補充教養相關知識。8.正念教養幫助生活不再像過去一樣支離破碎,幫助你成為「比較好」、更有自覺的父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