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草間彌生

  1. 草間彌生
    藝術家
  2. 草間彌生,被稱為日本現存的經典藝術家,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在1957年移居美國紐約市,並開始展露她占有領導地位的前衛藝術創作,現居住在日本東京。她曾與當代其他藝術家如安迪·沃荷、克拉斯·奧爾登堡、賈斯培·瓊斯一起聯展。 維基百科
  3. 出生: 1929 年 3 月 22 日(86 歲),日本長野縣松本市
  4. 畫風: 當代藝術, 普普藝術, 極簡主義






童年與青年時期[編輯]
1939年,草間彌生約10歲時,由於罹患神經性視聽障礙,導致時常看見幻覺,因而常有自殺企圖。她留有當時為母親畫的鉛筆畫,畫中就已充滿了小圓點
青年時就讀日本長野縣松本女子學校,畢業後到京都市立工藝美術學校(現在的京都市立銅駝工藝美術高等學校)主修日本畫。
1950年代到1970年代[編輯]
1951年,青年時的繪畫作品《彷徨的夢》(Zanmu)獲得日本第二屆創作獎入選。
1954年,草間在繪畫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達:「某日我觀看著紅色桌布上的花紋,並開始在周圍尋找是不是有同樣的花紋,從天花板、窗戶、牆壁到屋子裡的各個角落,最後是我的身體、宇宙。在尋找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被磨滅、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轉著,我變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剎那間,我領會到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現實中的狀況、我被嚇到了。於是我對於紅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紋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我認為它就像是咒語,正在剝奪我的生活,我衝上階梯企圖逃離,但階梯卻在我腳下散開,於是我從上面跌下來,腳腕也扭傷了。」
1955年,與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通信,也寄自己的水彩畫給她,並開始準備到美國。
1957年,移居美國,大部份時間都在紐約市創作,並開始有「前衛的女王」之稱。
1960年代參加了許多反戰運動。
1962年,在紐約市的綠藝廊參加了七人聯展,展出作品是軟雕塑,參展藝術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歐登柏格。
1965年,在紐約展出《無限鏡屋》(Infinity Mirror Room),個人特色(白底紅點、大面鏡、藝術家站在中央)相當引起注意。
1966年,作品《無限的愛》(Love Forever),使用小圓燈泡和大面鏡無限反射的空間裝置,造成了相當視覺迷幻的作品,可說是草間的成名作。該年受邀參加了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作品名為《那克索斯的花園》(Narcissus Garden),以1500個金色鏡球(內部是塑膠製)裝置組成,放在Italian Pavilion戶外展場上,草間本人穿著金色和服端坐其中。並立牌告示一個金球價格美金2元。由於她作品中強調藝術應如超市可銷售的概念,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1968年,創作短片「消滅自己」(草間の自己消滅)得到了比利時第四屆國際短片大獎與第二屆日本聯合樹下電影節(アン・アーバー映画祭)的銀獎。
1973年,返回日本。
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說《曼哈頓企圖自殺慣犯》(マンハッタン自殺未遂常習犯)
1980年代之後[編輯]
1983年,小說《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獲得日本第10屆野性時代新人文學獎。(1999年中文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
1993年,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1998年,參加臺灣台北雙年展
2000年,參加澳洲雪梨2000雙年展[1]。作品是1965年的《無限鏡屋》(此作品在1998年用同樣的材質複製,原作已毀損。整個作品空間為250 x 500 x 500 公分)
2001年,獲得日本朝日賞Asahi Prize。
2002年,出版自傳《無限的網》。
2003年,在日本與美國展開了長期的巡迴回顧展。並獲法國文化部頒發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2013年,臺灣桃園縣政府舉辦2013桃園縣地景廣場藝術節,在新屋鄉展出「生命的足跡」(Footprints of Life)15個作品。

她目前住在東京的心理治療所中,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她的工作室離治療所不遠,她曾經常對媒體表示「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現況[編輯]








草間彌生的自塑像
特色[編輯]


草間彌生的創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包含了女性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原生藝術(Art Brut)、波普藝術抽象表現主義等。但在草間對自己的描述中,她僅是一位「精神病藝術家」(obsessive artist)。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圖呈現的是一種自傳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內容;草間所用的創作手法則有繪畫、軟雕塑、行動藝術與裝置藝術等。


草間在相當早的創作時期就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畫布、家裡會出現的物品(還有裸體的助理)。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與作品有很高的同質性,並以短上衣和非常強烈的眼影妝聞名。草間曾說明這些視覺特色都來自於她的幻覺,她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補捉網(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此外,草間也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許多作品都以蕈類聚生的造型出現。在1990年代之後,草間加入了商業藝術的領域,與時裝設計界合作,推出了帶有濃厚圓點草間風格的服飾,並開始販賣許多藝術商品。
著作[編輯]


草間彌生也是日本當代作家之一,自她在1978年回到日本定居之後,陸續出版了含自傳在內有10幾本書籍。除了前面生平提到的幾本重要小說之外,還包括了《聖馬克教堂的燃燒》(1985年)、《天地之間》(1988年)、《拱形吊燈》(1989年)、《櫻塚的雙重自殺》(1989年)、《如此之憂》(詩集,1989年)、《鱈魚角的天使》(1990年)、《中央公園的毛地黃》(1991年)、《沼地迷失》(1992年)、《紐約故事》(1993年)、《螞蟻的精神病院》(1993年)、《堇的強迫》(1998年)、《1969年的紐約》(1998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