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強迫明星高中們也要開放免試入學名額。明星高中們憂慮著自己的優勢地位將逐年被稀釋,於是拋出十二年國教會消滅精英教育的討論。
但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假議題。
明星高中所提出的第一個擔憂:未來一五%的免試生進來,跟其他「比較優秀」的特招生一起上課,會不會跟不上?老師教學會不會被影響?免試生會不會被標籤?成績不好的免試生進來會不會影響學習風氣?
徹底了解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入學方案,就會知道這根本是杞人憂天。以北北基為例,如果建北們只開放一五%的名額,必然仍是「需求遠大於供給」。明星學校還是有相當的優勢挑選學生,建北們還是能吸收到會考各科都達「精熟」,各項全國比賽記功嘉獎一堆,同時體適能、藝術人文、志願服務等都能均衡發展的優秀少年。和基測時代不同的,頂多是學生考試成績從PR九九群「降到」PR九○的可能。但仍是聰明優秀頂尖的孩子。
即使未來開放免試生比例到五○%,如果建北們拿出優異的課程、教學,輔之以打不死的金字招牌,學校選學生的優勢也不會輕易消失。
明星高中換人當,有什麼不好?
其次,如果你參照西方先進國家的發展歷史,會發現國民教育的延長、公立學校素質的提升和普及,與「明星學校」的存在,並不衝突。隨便問問在法國、英國、美國的朋友,國民義務教育一直到高中的先進國家,他們有素質整齊的公立高中,但為了追逐「較好的優質高中」、買價格較高的學區房,也是所在多有。在英國還有傳統的私立貴族住宿學校,成為政要巨富們培養下一代精英子女的搖籃。
但明星高中、精英教育,和均質的公立教育,在這些國家中和平共處,沒有互相「消滅」的跡象。
在家長選擇權如此高漲的年代,追逐「好學校」,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受到適合的優質教育,本來就是無法扼止的基本欲望。如果家長願意額外多付代價去取得這他所認為的優質,社會也應當提供多元選擇。
而「明星」、「精英」學校的類型,在未來價值多元的社會裡,也不該只有一種。譬如宜蘭的華德福中學,不比升學率,卻靠著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法,成為當地滿額、排到候補的明星學校,全台家長為它移民,還炒高附近的房價。
所以,「建北爭議」中另一個假議題:萬一私校趁機興起,取代了公立明星高中的地位,會不利社會流動。這個假設,我也極不贊成。
如果政府保障了弱勢孩子可以念的均質公立高中,再多一個私校的金字招牌,與建北齊名,或比它們更好,又有何不可?
台灣的明星高中是沒有經過「市場」考驗的假明星,因為政府作莊把成績好的學生集中起來,按分數高低分配到學校,卻不問這個學校到底提供了哪些優質的典範、課程、教學、價值……無怪乎學生流傳著順口溜,形容明星學校是「一流學生、二流設備、三流師資、四流行政……」
我認為,明星高中校長,不該花力氣掙扎要求「延後十二年國教」,或喊出「零趴免試」;而要趕快規劃,做一個「真正的」明星高中,拿出什麼樣獨特優異的課程與教學,樹立什麼樣的典範價值,得以未來和精英私校等其他潛在競爭者,一較長短,爭取「更好的學生」。明星高中不死,但明星高中需要有更具競爭力的核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