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誠:用《青春第二課》練好作文(上)概念篇
Q1為什麼選擇《青春第二課》閱讀?
A:先來認識本書作者,王溢嘉。台大醫科畢業,拿到醫師執照後,最終卻選擇所愛,棄醫從文,成為一名作家。在台灣,醫科學生九九.九%以上必定選擇行醫,棄醫從文者更少,王溢嘉就是這極少數中的一個。他寫了很多書,《青春第二課》卻是專門寫給青少年看。這本書對國、高中生太過重要了。為什麼?且讓我來詳述之。
一、這本書言簡意賅,在二一六頁的篇幅中可以看到九十六位世界名人故事。一個故事兩頁,敘述了古往今來各行各業傑出人物的生平、成就,以及這些人物在青少年時期曾經遭遇過的困擾、挫折與打擊,最後他們如何克服的過程。
這樣就約略能知道這本書將帶給高中生多大的影響,因為它很快就讓學生認識了全世界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學生的眼界、胸襟、見解皆得以迅速提升、開闊與增強。
二、這本書完整呈現青少年各式各樣的煩惱,用這些成功名人的經驗來告訴學生,就連偉大人物也曾有過這樣的煩惱,這些煩惱都有克服之方、解決之道。
三、這本書是寫作文章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來源,豐富且多元。原先我也想寫本類似的作文寶典,看到此書,轉念一想,何不好好運用此書,即使花大功夫也未必能達到此書效益,於是發明一整套淋漓盡致運用此書的妙法。
Q2老師如何在課堂上使用《青春第二課》?
A:一、利用每節課鐘聲響起即開始自學閱讀
每一堂課上課鐘聲響起,老師尚未進入教室的三到五分鐘左右,基本上都是浪費掉了。只要能利用這段時間持續閱讀,積少成多,國中三年或高中三年,就能得到驚人的閱讀量。以我自己的實際操作成果,利用每節課的前五分鐘閱讀,不到一學年時間,《青春第二課》就讀完了。當然,一、兩個小時也能讀完此書,但不是囫圇吞棗讀完就算了,而是老師透過這本書進行延伸、深化、創造出其他成果。
二、提高學生閱讀的位階
如何落實利用每堂課鐘聲響起,而老師尚未進入教室之前的這段零碎三到五分鐘,讓學生開始自行閱讀《青春第二課》?老師如何才能辦到?如何讓學生樂意乖乖閱讀?
第一,規定學生閱讀任務。
單純的閱讀,學生大多只是接收者,沒有對話與行動參與的機會。但如果提供學生閱讀工作,讓學生閱讀之後有其他任務,閱讀文章成為基本條件,學生必須將閱讀材料再轉化成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創造,這樣閱讀才不會單調、無聊,也才不會流於膚淺與片面。以此書為例,此書的好處在於一篇文章只有兩頁,方便學生短時間閱讀完畢,然後規定學生(將學生分成三到四人一組,方便討論)發想「兩個作文題目」,可運用所讀的兩頁故事當做這兩個作文題目之下的例子。學生閱讀完畢之後,便會開始發想作文題目,這時學生已經從接收者成為命題者(類似老師角色),學習位階自然提高。再者,當學生被抽籤上台發表作文題目之後,老師或家長可要求學生試著濃縮兩頁的故事成為文章中的一段。這時候,學生就會不斷練習到縮寫的能力。當然,事前必須先教會學生縮寫的方法。嚴格來說,王溢嘉也是以縮寫法寫成此書,他從名人傳記、資料中縮寫成兩頁文章,學生可以再從這兩頁文章縮寫成一段。
第二,運用同儕壓力約束學生。
一開始如果老師走進教室,發現有學生沒在閱讀,必須馬上處理,先口頭警告一次,下次再犯,馬上必須上台回答閱讀任務(即兩個作文題目及縮寫例子),通常學生一定答不出來,這時候只要扣團隊分數,學生迫於同儕壓力,不太容易會再犯。等到實施成功之後,老師們就會發現鐘聲一響,全班自然而然進入坐定安靜閱讀的迷人狀態─而且是每天每節都在深度閱讀,唯有這樣長時間、持續閱讀,才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三、老師補充與邀請名人來教室為學生演講
當學生上台講述之後,老師可以再開放其他組上台發表其他作文題目,最後老師除了評論學生想出來的作文題目好壞、縮寫重點準確與否之外,可以再針對文章中名人的故事,深入各種生命情境、道德教育,因為每篇文章故事的主人翁,各自遭遇到各式各樣的困擾,親情、友情、愛情、身體殘障、情緒困擾、性別認同、族群認同、國家滅亡,面臨了關於失去、欠缺、死亡、病痛、掙扎等各種學生已然經歷過或未來可能遭遇到的情境,老師都可深入發揮、引導、說明─這時教書就不僅只是教書,而是教人、教智慧了。
再來,網路發達帶來的便利性,好處就是每篇文章的名人,絕大多數都可以在網路找到他們的相關影片,YouTube上有很多可以選擇,如TED演講、大學演講、紀錄片、新聞報導等等,原則上以不超過十分鐘最好。換句話說,當學生看完某名人故事之後,自行想出兩個作文題目,聆聽或發表自己的題目和縮寫內容,又聽完老師的講評與引申之後,接著再看故事主人翁的影片,進到教室為學生現身說法(網路搜尋「學思達」,到網路平台後再打關鍵字「青春第二課」,就可以找到很多老師幫忙整理的影片清單),影像聲音俱全,比老師自己憑空講的效果要好上幾百倍。
如此一層一層加深學生印象、一步一步抬高學生學習位階、一次一次變化學習樣貌,先自學、再創發,繼之以影像刺激,形成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有自學、創造、聆聽、評論、印證,並且節復一節,日復一日,長時間累積,閱讀和寫作才會不斷累積出能力與實力。
Q3如何讓學生從《青春第二課》創造出自己的東西?
A:《青春第二課》每篇文章可以分成兩半,前半段是敘事文(或抒情文)的寫法,後半段是說明文(或論說文)的寫法,這兩種寫法很不同,各有特色。譬如說明文(或論說文)經常需要使用例子來說明,可以讓學生把這些例子縮寫起來,當做自己的材料。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縮寫的技巧,一旦學生學會了,什麼材料學生都能自行縮寫起來。
縮寫人物例子,只要記住簡單幾個原則:
<1>人物及主要成就。
<2>人物生平某一段之經歷,且與題目有關者。
<3>讓人物講話(增加親切感,同時增加說服力)。
<4>我個人對這個例子的評論。
這四大原則可以自由變化、自由增刪(也就是說四個原則裡頭可以只有<1>、<3>、<4>,也可以<3>、<4>,也可以<2>、<4>,也可以只有<3>,也可以只有<4>),可以將一個例子縮寫成兩百字,也可以縮寫成一百字、五十字,甚至一句。
舉一個簡單例子,書中〈主修人類學的音樂神童〉一文,可以將它縮寫成一段:
聞名全球的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以上是主要成就及人名<1>),四歲開始學琴,高中畢業後選擇轉學就讀哈佛大學,但念的不是音樂系,而是人類學系(以上是主人翁生平的某個事例,最好和題目有關<2>)。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馬友友回答:「現在我所做的一切,都要歸功於當時在哈佛大學所受的人文思想教育。」(讓主人翁講話<3>)馬友友的大提琴聲,常常給人一種大器、開闊、情感豐富、平易近人的感覺,因為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知道他要做一個不是只會拉大提琴,而且還會獨立自主,對歷史、文化、哲學與心理學都有相當素養的「完整的人」(評論這個例子<4>)。
Q4可不可以選另外一本書?
A:當然可以,但是有幾個重點最好能兼顧。第一,內容儘量多元,不要一本書只集中在一個偏窄的領域或範圍。第二,最好能有多種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內容豐富之外,又能提供給學生全新、開闊的視野、實際能力、待人處事之智慧等等。
這樣的書很難找,但是《青春第二課》做到了,在我看來,這本書最適合國中生看。國小生該看什麼書?就請老師或家長費心尋找,如果都找不到,我以後有空,就來幫大家編幾本可以看、可以用的書啦。(更多練習「縮寫」的作文技巧和方法,請上《親子天下》網站搜尋關鍵字「張輝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